在江蘇鎮江,一座高高屹立的抽水蓄能電站——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拔地而起,這個綠色“充電寶”成為該地區清潔能源的“調節器”。
“該電站水庫蓄水豐富,未來年發電量可滿足36萬戶家庭一年所需。”電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推動新能源和儲能產業有序發展,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推動轉型的關鍵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4.0億千瓦,同比增長14.5%。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9.3億千瓦,同比增長42.9%;風電裝機容量5.3億千瓦,同比增長17.6%。
新能源不僅要發得出,也要供得上、用得好,發展智能配電網新技術是關鍵之一。
“發展新型電力系統下智能配電網新技術是驅動能源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綠色”屬性明顯,但仍不得不“靠天吃飯”,具有明顯的間歇性、隨機性和波動性,大規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納需要智能配電網技術作為支撐。
在江蘇蘇州,一座具備2萬千瓦調節能力的充換電虛擬電廠近日投入運營。當向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發布負荷調降指令時,“能源云”平臺在十幾秒內迅速響應,自動控制換電站降低充電負荷,并通過換電站向電網放電,成功實現電網供需平衡。
“這種充換電虛擬電廠是供電企業與新能源汽車充換電企業聯動形成的電力負荷共濟系統。”蘇州供電公司技術人員介紹,他們與當地車企合作,將68座換電站接入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形成了2萬千瓦以上可調節能力的充換電虛擬電廠。
“以智能配電網新技術為代表的高質量技術供給,需要瞄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未來方向。”孫傳旺認為,新能源發展要聚焦技術創新,也要注重產業應用,加速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工程示范-產業應用”全鏈條技術創新矩陣。
未來,我國新能源發展如何破除壁壘,將規模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孫傳旺建議,一是要突破技術瓶頸,打造經濟可靠的能源技術體系,加大風電、光伏領域的研發投入,聚焦關鍵技術領域的集中式突破,不斷提升國產化技術的可靠性、經濟性及先進性。
二是要重塑能源消納格局,構建靈活高效的電力生態系統,加速特高壓輸電與智能電網建設,確保可再生能源全時段、全地域高效利用。
三是要強化供需雙側協調,共建綠色產業共同體,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培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優勢,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有效性與對接精準度,推動產業鏈各企業深度合作、協同發展。(實習生田可儀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