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多措并舉穩住股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加快打通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強化央企國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依法嚴厲打擊資本市場財務造假和上市公司股東違規減持等行為。進一步豐富適合個人投資者投資的債券相關產品品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并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在提到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首位。《方案》的印發其實就是對上述任務的具體落實。
“《方案》以財產性收入為支點撬動消費潛能,展現了資本市場的樞紐地位和政策設計的系統性。這種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的聯動設計,或將開啟‘財富效應—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新增長閉環。”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資本市場是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要打通長線資金入市堵點,通過社保、險資等“壓艙石”重塑市場定價邏輯,疊加央企市值管理強化價值中樞的示范效應,切實穩住股市,在資產端構筑居民財富的“蓄水池”。同時,要嚴打財務造假與違規減持,防止居民財產和公眾投資的不當損失。
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證監會會同相關方面出臺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舉措,為實現“長錢長投”創造更有利的制度環境。去年9月份以來,各類中長期資金所持A股流通市值從14.6萬億元增長到17.8萬億元,增幅達到22%。
考核周期短是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一個卡點。后續,長周期考核制度有望落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介紹,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正積極推進長期資金長周期考核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訂工作,目前已征求了相關方面的意見建議,將盡快推出。文件的出臺將全面建立全國社保基金五年以上以及年金基金、保險資金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證監會在即將推出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也將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比重。
市值管理是以提高公司質量為基礎,為提升公司投資價值和股東回報能力而實施的戰略管理行為。去年11月份、12月份,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先后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鼓勵上市公司規范有序開展市值管理工作,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切實維護投資者權益。
此外,近年來,證監會不斷強化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違規減持、操縱市場等投資者最關切、最痛恨、“最不能忍”的違法行為的打擊懲治。證監會數據顯示,2024年對61起財務造假案件作出行政處罰,同比增長17%;案均處罰金額1577萬元,同比增長12%。
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政策“組合拳”已初見成效,A股日均成交額穩步提升,波動率下降,市場穩定性顯著增強。未來需重點關注政策實施的三個關鍵節點:長周期考核細則落地、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實施以及央企市值管理首輪考核驗收。這些時點的政策效果評估將決定資本市場深改進程。同時,穩住股市一方面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又給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搭建了一座互惠互利的橋梁,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