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韓昱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投資于人”這一新提法引發了各界關注。
“強調將政策資源更多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這些都是宏觀政策的一些創新,旨在通過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在穩增長、穩就業中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在3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于人”強調將更多資金、資源投入到人的發展和保障上,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這一理念與“投資于物”(如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形成互補,體現了政策重心向民生領域的傾斜。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認為,將政策資源更多“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不僅是宏觀政策的創新,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這一政策通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穩定就業、推動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短期來看,它能夠拉動內需、穩定增長;中長期來看,還有助于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惠民生的角度看,今年我國也將推出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
財政部發布的《關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在“2025年主要財政政策”部分就提出“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支持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發放育兒補貼”等。
朱克力認為,從具體舉措上看,財政支出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投資于人”的主要途徑。
據了解,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按297005億元安排,比上年明顯增加。其中,教育支出安排44647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安排44091億元,依然是占比最大,也是今年規模增長最多的兩項。
朱克力表示,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可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與此同時,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政府旨在構建更加健全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為民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這將有助于穩定民眾的消費預期,提高消費能力,進而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朱華雷表示,通過財政支出以及消費補貼、教育投資、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具體舉措支持,“投資于人”將政策資源更多地投入到人的發展和保障上。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還能通過增加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提升消費能力和意愿,拉動內需,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