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來自深圳、代號PM01的人形機器人,僅用一個前空翻動作,就“刷屏”了不少大灣區人的“朋友圈”,也“丈量”了我們和未來產業的距離:屬于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來得遠比我們想象還要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產業革命性突破,同樣需要“十年之功”。看似“簡單”的翻滾動作,背后是工業設計的優化更新,是先進算法的迭代演進,更有來自廣東產業基礎的集體托舉——大灣區產業鏈和科技鏈上每個細節的協力“狂飆”,正在成為推動人形機器人不斷“翻滾”向前的關鍵動力。
產業提速背后,更有來自“經濟第一大省”廣東面對未來發展發出的明確信號:從年初“新春第一會”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到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頻頻問計企業——站在產業變革的前夜,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節點,廣東錨定“以新促進”的路徑,志在讓一次次來自人形機器人的向前“翻滾”,聚合成推動經濟新躍遷的浪潮。
謀定當下,廣東將如何托舉新興產業、制勝未來?又將如何在產業新浪潮的競爭中,中流擊水,獲得新的戰略主動?
“從0到1”再到“100” 產業沃土迸發向“新”力
在剛剛出爐的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上,不少與會者關注到這樣一個罕見的細節:在報告最后,附上了整整47個“名詞解釋”。
需要加以解釋的熱點名詞,往往事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新產業、新事物萌發的態勢。其中,與產業和科技創新有關的新名詞就占了一半。
5.5G、ESI、統一時空信息平臺、車網互動……透過這些對大眾而言稍顯陌生的新名詞,更能窺見深圳發力未來產業已經積蓄的勢能和基礎:全力競逐時代浪潮,深圳已經建立起了可供未來產業迸發馳騁的產業“新賽道”。
從“創新之城”深圳出發,目光沿著產業鏈一路追尋,會發現鋪就賽道、協力托舉未來產業發展的案例,在粵港澳大灣區俯拾即是:來自生產車間、靈活抓取物件的一雙機器人巧手,往往基于深圳某實驗室里先進的超滑技術的投入應用;人形機器人越來越真實的“觸感”和反應,則來自上游企業在傳感器領域持續不斷攻關……日前,摩根士丹利發布的研報《人形機器人100:繪制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百強名單,10家中國集成商里,來自廣東的企業就占了一半,產業集成優勢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在電子信息制造等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的廣東,在過去一年,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已經超1500家,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24.68萬臺(套)占全國總產量的44%,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一——在產業基礎托舉之下,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廣東已經形成了涵蓋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的完整鏈條。
窺一斑而知全豹。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交織互促,產業上下游的協同發力,正是廣東敢于向未來產業“無人區”發起挑戰的深厚基礎,也是不斷實現“從0到1”再“從1到100”的創新密碼。
今年,廣東出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再次向模型算法、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先進材料等未來產業發起挑戰,部署一批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學研平臺,進一步加強全產業鏈布局。集腋成裘,這正是未來產業發軔的新空間,一片郁郁蔥蔥、高低有致的創新森林正在加速形成。
從“寬容失敗”到為創新“兜底” 賦能未來產業穿越周期
錨定未來產業,既是一次搶占新賽道、舍我其誰的沖刺,更是一場久久為功、功在未來的長跑。
因此,著力培育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不僅要關注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實力,更要看是否擁有堅守科技創新“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
就在最近,廣州開發區出臺相關辦法,宣布在國資母基金的使用中,涉及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
這一“超常規”的舉措,讓不少人對大灣區國有資本對科技創新的“寬容度”有了新的認識。而身處其中的創新企業和風投機構,更能深刻體會“寬容失敗”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
不少業內人士將高科技企業在創業成長初期的18至24個月,稱為跨越“死亡谷”。特別是對于高投入、長周期、極易遭遇失敗的“硬科技”企業尤其如此。
讓面向未來的企業在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能得到雪中送炭的支持,讓資本愿意“耐心”地陪跑從初期到登頂的漫漫長路。正是不斷深厚的產業基礎之外,廣東面對未來產業發展,形成的廣泛共識——如今在大灣區茁壯成長,初具規模乃至成功上市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有不少就發軔于從天使輪開始,來自大灣區資本“接力式”的穩定支持。
“無事不擾、有事必到”。在最近舉行的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上,面對來自全國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企業上,廣東公開表明了對未來產業的秉持服務態度。一個“必”字,也顯示出廣東堅持深度陪伴、賦能高新科技企業穿越周期韌性增長的發展理念。
2024年以來,深圳、廣州多只AIC股權投資基金快速落地,重點投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耐心資本支持廣東高科技企業的效能正在不斷提升。
不止于此。早在去年,廣東還進一步以立法的形式推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其中不僅明確: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應當不低于三分之一,讓深耕未來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安心培育“從0到1”的基礎研究能力;同時,還將“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作為推進廣東科技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重要內容。針對以財政性資金或者國有資本為主資助的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的科研項目,原始記錄證明承擔項目的單位和科技人員盡職免責,甚至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允許結題。
在廣東這片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土地,也許更能體會創新與“先行”中遭遇挫折的感受,更懂得失敗的“可貴”,也更愿意與未來產業風雨同舟,攜手同行。
從實驗室到“新秀場” 未來產業的突圍制勝之道
就在最近,在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多汽車企業開始讓人形機器人“上崗”生產一線,充當起了“質檢員”和“搬運工”等角色;在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古城,身形小巧的人形機器人穿戴著警用裝備,跟隨民警上街巡邏,讓市民驚嘆之余,也讓大家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有了更為具象的感受。
全力為新技術、未來科技開放更加廣泛的“炫技場”,讓這些新興產業在實踐中“冶煉”技術,在市場中創新。依托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的堅實基礎,發揮市場廣闊、應用場景多的優勢,這正是廣東在全力塑造產業新優勢的“新打法”。
對未來產業而言,除了提供政策和產業鏈供給,廣泛的應用空間同樣急需:深圳今年就計劃繼續開放100個應用場景。為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深圳城市全域全時全場景將“應開盡開”,比如開放市政環衛、應急救援、大模型輔助醫療等應用場景,讓這些科技感滿滿的新產品進入到千行百業。這也意味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下一步的發展,在深圳、在廣東,都將找到其更豐富的“秀場”。
當然,直面市場,不僅意味著能汲取更多來自市場的“靈感”,同時也意味著要承受來自市場波動帶來的挑戰。
在開放場景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呵護萌發于大灣區的創新之火,廣東有自己的“深考量”:讓新質生產力自由馳騁的同時,又集中在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生物制造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平臺上小批量試生產、材料裝備驗證、生產工藝驗證……企業得以“試試水溫再下水”。
依托市場優勢吸聚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兌現創新價值。廣東正在摸索“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緊密結合的“新質”轉化之路。不斷由實驗室產出的成果,正快速投入,在廣闊的市場上泛起陣陣漣漪。
人形機器人邁出的每一步,更是向來“敢為人先”的廣東面向未來邁出的新一步。面對未知與挑戰,葆有向“新”而行的堅定信念。這正是廣東在托舉未來產業的過程中,繼續勇立潮頭、開啟新成長周期的堅定信心。
(總臺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