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民營企業在無人機、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展現出創新活力,不斷產生突破性成果。這些新興技術如何嵌入傳統農業生產場景?多位參與農業科技領域創新的企業負責人、農業技術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月26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審塘村,農民利用植保無人機為小麥噴灑營養素,大大提高了管護效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新社 王樹成 攝)數智技術讓農田更“聰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這樣的情景已在河南、江蘇等多地成為現實。
通過遍布在田地間的傳感器,河南省潁山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穎山紅)可將辣椒地的土壤酸堿度、光照、濕度等信息上傳至云端,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就能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精準管理,灌溉、打藥等工作由無人機完成。
“農民種辣椒,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站在辣椒農田的云端控制臺前,穎山紅董事長王偌飛向記者介紹。
數字化種植的效益直接反映在賬單上。據王偌飛介紹,以往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都是“全覆蓋”。有了數據做指導,無人機可將上述動作精確到畝,平均每畝地降本400元人民幣。
“傳統農業圍繞種地展開,提升空間有限。而新質生產力則要求企業借助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引發生產過程的革命。”民革北京市委會農業農村委委員、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格天地)董事長張弓表示。
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對農田的地形、土壤肥力等進行測繪分析;基于上述數據規劃灌溉渠道、實施精準施肥……在江蘇海安,佳格天地將數字化手段融入主糧作物“耕—種—管—收”全過程管理,覆蓋300余個家庭農場、超28萬畝農田,畝均增產約27斤,每畝減少人力、水肥成本約100元。
人工智能按下未來農業“快進鍵”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的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中,首先列舉的便是人工智能。近日,佳格天地將時下爆火的DeepSeek開源大模型融入自家“天作萬物”大模型。通過“天作萬物”,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開灌溉“處方”、給小麥“問診”。
“農業因天而變。農民種地想豐產,必須應對各種不確定事件,總結大量經驗。這恰恰是AI大模型的長項。”談及公司將AI技術應用于農業的原因,張弓表示。
佳格天地長期將衛星和氣象大數據應用于農業領域,積累下海量天空地涉農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天作萬物”能為農戶提供作物長勢分析、病蟲害分析、風險預警等服務。接入DeepSeek后,“天作萬物”預測天氣對作物影響、制定種植方案等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目前,“天作萬物”已應用于多地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農戶可從中獲取涉農政策、農事建議、災害預警、市場行情等信息,便捷生產生活。
“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最大優勢在于靈活機動,敢于先行先試。”張弓表示,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跨學科融合,民營企業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憑借靈活創新、整合技術以及跨學科人才優勢,在智慧農業等新領域大有可為。
“技術好不好,關鍵要讓農民掙到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同時強調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最終是要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
自2019年以來,北京市平谷區掛甲峪村的廢棄大棚先后“變廢為寶”。大棚里,魚池中有近千尾鯽魚爭食。養魚廢水均勻滴灌至一旁的菜畦中。其中的水和養分經基質處理循環利用,滿足蔬菜生長所需。
這是九三學社中央農林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蔣衛杰聯合大地圃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地圃園)建起的“漁菜共作”種養系統。如今“漁菜共作”可年產魚類9000公斤、蔬菜7500公斤,畝年產純收入達13萬元。
6年研發,3次擴產,無數次系統改良。“漁菜共作”啟動以來,大地圃園始終“陪跑”。“企業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還協調來水產、礦物等多方技術資源‘組裝’起了整個系統。”蔣衛杰表示。
“漁菜共作”系統具有養殖效率高、可復制性強的特點。以掛甲峪村為起點,該系統已輻射至全國多地。在北京密云,“漁菜共作”解決了當地養殖戶大棚養魚的污染問題,實現水庫魚反季節供應;甘肅金塔長期缺水,“漁菜共作”循環用水,讓農民在沙漠里撈魚收菜成為可能。
“農業技術好不好,關鍵要讓農民掙到錢。”蔣衛杰表示,“農業科技研發普遍周期長、投入大。企業家不僅要有耐心,還要有技術敏感度,看清技術是否實用、未來能否盈利。”(完)(《中國新聞》報 作者 李騰飛 任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