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養海 繪就藍色畫卷
12月29日下午,劉樹杰的漁船帶著漁獲和垃圾,返航回到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玡鎮西楊家洼碼頭。
“出海打漁時,一網下去經常撈上來塑料瓶等垃圾。我們會把垃圾挑揀出來,帶上岸交給環衛工人進一步處理。”劉樹杰說。
今年52歲的劉樹杰,是一名有著30多年出海經驗的漁民,也是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漁民轉變了觀念,出海時既捕魚又“捕垃圾”,盡自己所能守海護漁。
良好的海洋生態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生態養海,大力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依托灣長制及河長制,不斷鞏固海灣治理成效。一幅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藍色畫卷漸次鋪開。
協同推進,加強海洋生態保護
青島西海岸新區陸域2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9公里。此前,海岸線就是部門職責的分界線,一直難以統籌治理。該區在藍色海灣治理的創新探索中,建立了區和鎮街兩級灣長體系,打破了這一困境。
12月的海邊寒意正濃,徐強卻走出了一身熱氣。作為靈山灣鎮街級灣長,他每周都會巡灣一次,主要負責水質監測、管控入海入灣排污等。
“巡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都可以通過App上傳到區灣長制辦公室。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后臺進行分辦。”徐強告訴記者,灣長制打破了部門之間的壁壘,各部門聯防聯控提升了治理效能。
海灣的生態治理是個系統工程。既要把沿海一線治理好,還要把入海河流沿線治理好。如何在百川入海的同時避免百污入海?
“新區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在海灣,由灣長對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負責;在陸地,則由河長統籌協調城管、水利等部門,確保水質達標排放。通過建立長效管控機制,從源頭上根治問題。”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局長田向東說,灣長制與河長制聯動后,實現了每一米海岸線、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有效解決了海灣反復污染難以根治的問題。
現代化的海洋生態保護離不開科技支撐。青島西海岸新區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搭建了智慧海洋管理平臺,率先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
“平臺包括基礎地理、海洋衛士、預報減災、環境監測等六大板塊信息,像伏季休漁期出海捕魚等違規現象和問題,可以通過管理平臺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理。”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高級工程師李勛說,海洋智慧管理平臺一方面強化了智能監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碳”路先行, 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俗話說,靠海吃海。靈山島的居民不出海捕魚,卻端起了“旅游飯”。
“之前聽說靈山島是負碳海島,我一直想來看看。來了之后發現島上確實環境好、空氣好。”12月25日,來自吉林的游客李先生一家選擇“錯峰出游”,在元旦前來到靈山島,住進了邱爽家的民宿。
“最近,很多人打電話咨詢訂房。甚至已經有人預訂了春節假期的房間。”邱爽告訴記者,自家生意越來越好,得益于靈山島越來越響亮的綠色“招牌”。
2021年,靈山島碳排放核算結果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成為全國首個得到權威部門認證的自主負碳區域。
“靈山島保護區管委會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太陽能照明、清潔能源改造、林木保護等工作,逐漸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實現了自主負碳。”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鋒說。
從一島觀全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在碳減排方面探索不斷:建設國內首家自然碳匯交易中心,開展海洋碳匯標準體系研究,探索建立陸海統籌的增匯模式,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
作為全國首批、山東省首個獲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區市,青島西海岸新區突出海洋特色,從海洋產業中遴選低碳項目加以大力扶持,探索海洋碳匯的發展潛力。
以唐島灣濕地碳匯貸為例,經專業測評,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固碳能力近20萬噸,累計可減少二氧化碳碳排放量72萬噸。以碳資源為質押,唐島灣濕地的運營管理方——青島西海岸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拿到了一筆2000萬元的低息碳匯貸,專項用于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和提升。如今,環境優美的唐島灣濕地公園持續釋放“磁吸效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