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趙竹青)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等單位28日發布的《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制造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影響的大沖擊,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穩定居于較高水平,制造強國建設穩中有進。2020至2022三年間,中國制造業展現出較強韌性,龍頭企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聯合編著的《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23)》(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也于同日發布。《技術路線圖》預計,到2025年,信息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電裝備、輸配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新能源汽車、紡織、家用電器8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到2030年,航天裝備、飛機、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機器人、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大部分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基礎軟件及工業軟件、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裝備、食品、儀器儀表等優先發展方向與世界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技術路線圖》重點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食品、紡織、建筑材料、家用電器、儀器儀表、工程機械、環保、低碳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16個重點領域、29個優先發展方向的主要進展及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和預測。
面向未來,制造業穩增長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報告》指出,在創新效能、產業基礎、裝備制造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應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走好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如何加快推動我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報告》給出了四條建議。
一是要堅持制造立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下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圍繞制造業薄弱環節、短板領域持續發力。
二是要加大創新投入,切實把產業科技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制造業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并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夯實產業基礎,加速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通過強化應用牽引加快核心產品研發生產與推廣應用,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不斷筑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根基。
四是要聚焦裝備制造,深入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持續鞏固長板裝備引領地位,前瞻布局未來裝備,打造世界一流品牌、一流企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