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國“三農”繪新卷
山河為卷,歲月作筆。日歷翻到歲尾,再覽這山河畫卷,日升月落間,躬身稼穡的人們又點染出不少風景!
展卷,目光被希望的田野攫住。犁鏵翻起新泥、種子落入泥土,從一行行新綠到一粒粒金黃,當收割機轟鳴地“唱”起歡歌,豐收有聲有色地來了,揮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
展卷,視線任旖旎的風光圍裹。青山莽莽、碧水彎彎,一座座在流翠的山和清冽的水環抱之下的村莊“容光煥發”,干凈整潔的路巷、錯落有致的院落再添幾分秀美,“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的景致更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圖景鮮活呈現。
展卷,嘴角隨帶笑的臉龐上揚。果園里,紅艷艷的蘋果掛滿枝頭;車間里,一根根甘蔗被“吃干榨盡”;村子里,村民忙著招呼游客……一個個富民產業讓農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甜,老鄉們臉上漾著的笑讓畫卷多了些熱鬧和生氣。
對于一個有著悠久農耕文明、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三農”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回望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國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鄉村建設有序推進,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沃野之上、山鄉之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畫卷鋪展開來,大國“三農”不斷奏響新的華彩樂章。
大國糧倉根基扎實
13908.2億斤!這是今年全國糧食生產交出的答卷,相較上年,糧食產量增加177.6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又是一個豐收年!
從結果看,再創新高的數字固然令人振奮;從過程看,這沉甸甸的豐收卻來得著實不易——克服了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才有了這份亮眼的豐收答卷。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今天,我們能以創歷史新高的糧食產量,繼續把中國飯碗端得如此之穩,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等多重因素托舉,靠的是土地、科技等多個要素支撐。
今年,中央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100億元……一系列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增產,離不開在“地”里做的文章。各地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7.85億畝,比上年增加954.6萬畝。與此同時,各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黑土地保護,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前10個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約6050萬畝,努力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孕育豐收的沃土。
增產,離不開從“技”里挖的潛力。攥緊種子這個農業的芯片,種業振興行動扎實推進,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用好盡顯“科技范兒”的智能農機,農機裝備補短板取得突破,32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電驅式精量播種機成功量產應用,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農機裝備達180萬臺(套),農民“慧”種地,增產有底氣。
今年的糧食生產還有一抹不同于往年的亮色——農業農村部今年啟動的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成效明顯,在局地受災較重的情況下,大面積單產提升有效對沖了災害影響。今年糧食平均畝產較上年提高2.9公斤,單產提高對增產的貢獻達58.7%。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整建制推進縣糧食單產增長率比非項目縣高8.8個百分點,300個大豆、玉米整建制推進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3%以上。
與此同時,農業高質高效的底色更為鮮明——今年,我國持續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全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7.5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6%,越來越多優質綠色農產品從田間走向餐桌。
和美鄉村畫卷鋪展
疊嶂流翠、竹海涌浪、碧水繞村,走進浙江省安吉縣余村,仿若置身畫中。從曾經的炸山挖礦、粉塵遍地到如今的滿眼錦繡、滿塘漾畫,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的余村,以其美麗蝶變詮釋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深遠意義。
變化,肇始于20年前。2003年,“千萬工程”在浙江正式啟動。200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把生態建設與“千萬工程”更緊密結合起來,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千萬工程”重要目標。20年來,“千萬工程”不僅改變了浙江鄉村的面貌,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探索了新路徑。農村人居環境深刻重塑、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持續改善……“千萬工程”的有效經驗和突出成效,如明燈般在今年照進更多鄉村,指引著廣袤大地上的村落向美向好而行。
這一年,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向好——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超過90%。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農村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出臺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養老助餐服務等惠民政策;2023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從試點階段轉入全面推進階段;前11個月,8213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鄉村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積分制、清單制、接訴即辦、“村民說事”等治理方式得到推廣應用;加快補齊鄉村治理人才短板,組織開展“耕耘者”振興計劃,培訓鄉村治理骨干3.6萬人;開展第三批“百鄉千村”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鄉村文化生活“出圈”出彩——貴州“村超”“村BA”驚艷全國,鄉村體育運動熱潮火速蔓延;超5億人次直播觀看全國“村BA”決賽,全網曝光量超400億次;2萬余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吸引約1.3億人次參與;2023“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升溫,超3億人次參與線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有力推動了農村書香社會建設。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逐漸在鄉村“顏值”“氣質”雙提升中化作現實,在村民“口袋”“腦袋”雙富足中落地生根。
增收之路越走越寬
初冬時節,山東省金鄉縣羊山鎮南胡村蒜黃產業基地大棚內,一株株蒜黃長勢正旺。“咱種的蒜黃口感清脆、品質很好,吃起來那叫一個鮮嫩,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一個棚一季的純收益能有8000多塊錢。”說起自己的蒜黃事業,有20多年種植經驗的李愛秋頗為自豪。
在南胡村這個遠近聞名的“蒜黃村”,除了有300多個種植大棚,還配套建設了蒜黃交易中心和包裝車間。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蒜黃產業,金鄉縣實施村企聯建,打造融合發展示范園。“我們要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大蒜育種+大蒜催芽+蒜黃培育+銷售+蒜黃根有機利用+倉儲物流循環’產業鏈,將蒜黃‘吃干榨盡’。”羊山鎮黨委書記王利群告訴記者,園區建成后不僅能提升產業規模,還能帶動15個村莊、3000多名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如今,廣袤大地上生長繁榮的特色產業,讓田間沃野煥發勃勃生機,人民群眾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寬。
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是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重要標志。各地區各部門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脫貧群眾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今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60%,脫貧縣特色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6萬億元。前三季度,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0元,同比增長8.1%、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支持各地新建40個、續建51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全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的集群139個、超500億元的14個、超1000億元的3個,實現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支持新建200個農業產業強鎮、認定獎補184個農業產業強鎮,培育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的強鎮超350個,鎮域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達2.6萬元;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鎮4068個,實現總產值9000多億元……更多平臺載體的搭建,促進了特色產業集聚升級,推動了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富民產業培育壯大,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今天,大國“三農”闊步向前,在廣袤田野,在壯闊山河,鄉村振興的壯美新畫卷正在不斷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