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許維娜)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已從“五通”擴展到健康、綠色等新領域。在推進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方面有哪些亮點,下一步考慮是什么?
12月15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發布了6本“一帶一路”系列藍皮書,并與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齊煒,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二級巡視員崔丹丹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魏春宇就共建“一帶一路”各領域建設中的亮點進行了介紹。
據了解,6本藍皮書系統總結了我國與共建國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等重要指導原則的生動實踐,介紹了統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合作成效,綠色發展、中醫藥等新領域合作的豐碩成果,以及未來有關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愿景思路。
實施“絲路心相通”行動有兩大特點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齊煒表示,“一帶一路”跨越文明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差異,人民心意相通、相知相親是其行穩致遠的社會根基。
齊煒介紹,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專題論壇上發起實施“絲路心相通”行動,成為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重要成果,它的特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聚焦人文和民生兩個領域深耕細作。鼓勵社會組織、企業等民間力量,發揮自身較強的社會動員、國際交往和專業技能優勢,深入共建國家基層“毛細血管”,實施更接地氣的公益項目。比如,提升婦女職業技能、分享減貧經驗、加強就業培訓、推廣環境友好型的技術和產業、實施難民救助、密切青年志愿者交流合作,多做扶危濟貧、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急事、實事、好事,拉緊民眾情感紐帶,以心相交成其久遠。
二是力爭形成更多典型示范。“絲路心相通”行動既志在形成一批類似“健康愛心包”、“絲路一家親”等代表性項目,也致力于搭建一批有國際影響、務實高效的機制平臺,更勇于開展一系列得民心、惠民生的創新性探索。歡迎國內外社會組織、智庫、媒體、企業和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向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秘書處申請加入“絲路心相通”行動。“點點星光、照亮銀河”。讓我們的愛心和力量匯聚成河,溫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民眾。
持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也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內容。
崔丹丹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堅持把綠色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不僅加強自身生態文明建設,也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崔丹丹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中國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積極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與39個共建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與老撾、柬埔寨、塞舌爾、巴布亞新幾內亞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與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薩摩亞、智利、古巴、埃及等共建國家開展70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援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包括氣象衛星、光伏發電系統和照明設備、新能源汽車、環境監測設備、清潔爐灶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培訓項目,為120多個共建國家培訓2300余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幫助共建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中國作為主席國,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
崔丹丹表示,中國還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時,中國企業在投資建設境外項目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有效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比如在巴基斯坦,中國企業承建卡拉奇至拉合爾公路時,在公路沿線植樹近30萬棵,植草500多萬平方米,為當地環境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在加納,中國企業在建設特馬港新集裝箱碼頭時,專門建立了“海龜孕育中心”,實現海龜就地保護。
在剛剛落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中國政府表示將繼續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崔丹丹表示,一是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繼續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開發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帶”項目,舉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共建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持,為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解決方案。
二是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切實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依托多雙邊平臺機制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實施“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充分發揮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作用,支持共建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戰略規劃制定與修訂、能力建設提升、信息交流、資金項目對接等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也是世界傳統醫藥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展現出豐富的多元價值。
據魏春宇介紹,兩年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順利實施,《規劃》的八大主要任務和23項專欄計劃有序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中醫藥政策溝通持續深化。中國已與14個共建國家簽訂了傳統醫藥合作文件,8個共建國家在本國法律法規體系內對中醫藥發展予以支持。
二是中醫藥資源互通有序推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建設了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際合作基地,為共建國家民眾帶去了中國獨特的健康理念和保健方法,為服務共建國家民眾健康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三是中醫藥貿易暢通卓有成效。兩年來,新增建設了14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成為中醫藥造福各國人民的國際綜合服務平臺。中醫醫師執業資格、中藥產品準入等內容陸續納入中外雙邊自貿協定,有效降低了相關貿易壁壘。
四是中醫藥科技聯通卓有成效。“十四五”期間,已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新頒布了38項中醫藥國際標準。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的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注冊平臺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接受為一級注冊機構,這是全球首個以傳統醫學為主題的臨床試驗注冊平臺。
五是中醫藥民心相通日益加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柬埔寨派出首支整建制中醫援外醫療隊,持續為當地民眾解決看病難問題。以科普宣傳和義診為主要形式的“一帶一路”中醫藥針灸風采行等系列活動在共建國家開展中醫藥服務,獲得當地民眾一致認可,有效促進了民心相通。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多元價值優勢,繼續強化政府責任,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推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在共建國家的協調發展,重點培育‘小而美、惠民生’的中醫藥醫療服務和培訓等項目,為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魏春宇說。(實習生王婧玥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