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申佳平)10月1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透露,下一步將加快完善中歐班列多邊、雙邊政府間合作機制,統籌解決口岸、通關、運輸線路等各環節的“卡點”“堵點”。
“十年來,我們的企業與共建國家有關方面建設運營了蒙內鐵路、匈塞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這些鐵路的開通為當地民眾帶來了更加便捷的出行體驗,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叢亮指出,中歐班列是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品牌,自開行以來保持安全穩定暢通運行,為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參與和贊譽。
一是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中歐班列完善了亞歐陸路運輸網絡,構建起了全天候、大運量、綠色低碳、暢通安全的亞歐物流新通道,形成了“海陸互聯、多向延伸”的空間布局。截至9月底,中歐班列已經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累計開行超過7.8萬列,運送貨物超過740萬標箱;運送貨物占中歐貿易總額比重從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
二是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歐班列具有安全、穩定、富有韌性的優勢,運輸貨物品類不斷豐富,在開行初期以數碼產品為主,目前已擴大到53個大類、5萬多個品種產品。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在國際物流運輸受阻情況下,中歐班列運行實現了逆勢增長,年均增長26.3%;累計運送防疫物資近1500萬件,被譽為國際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
三是推動了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歐班列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累計運送貨物超過3000億美元,中歐班列“跨境電商專列”“郵政專列”以及“班列+園區”“班列+口岸”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在產業、貿易、投資、就業等方面為共建國家帶來了大量發展機遇。
今年9月,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成功舉行,來自29個國家的代表出席論壇,形成48項合作成果,為深化中歐班列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叢亮指出,未來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共建國家共同維護好、發展好中歐班列這一重要國際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新活力。重點是構建“四大體系”。
一是高效運輸體系。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加快完善中歐班列多邊、雙邊政府間合作機制,統籌解決口岸、通關、運輸線路等各環節的“卡點”“堵點”,不斷夯實國際合作基礎。
二是安全治理體系。以加強中歐班列沿線安全風險管理為重點,深化信息交流與執法合作,共同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積極打造國際運輸安全典范。
三是多元通道體系。在建好用好現有運輸線路的同時,共同開拓新的國際運輸通道,加快形成中歐班列運輸通道多元化的格局。繼續發揮各類投融資渠道作用,為通道建設提供相關支持。
四是創新發展體系。共同推進中歐班列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積極探索發展“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新模式,加快綠色環保技術應用,讓中歐班列更好造福沿線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