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艾琳
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路徑似已板上釘釘。
《華爾街日報》和投行高盛日前先后表態,9月美聯儲將加息75個基點(BP)。高盛將9月和11月加息的預測分別從50BP、25BP提升至75BP、50BP,認為年內美國的利率水平就將接近4%。
一個被視為美聯儲的“傳聲筒”,另一個則是美聯儲“旋轉門”,由此繼續激進加息很有可能,顯然美聯儲不希望再削弱自己的信譽,并將以前置性加息抗擊通脹。
就在北京時間9月8日晚間,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講話再次展現鷹派姿態,他表示,美聯儲需要現在采取行動以避免通脹的社會成本,“通脹高于目標的時間越長,風險越大,歷史告誡不能過早放松政策”。
目前中美利差已經擴大至近60BP,人民幣對美元逼近7關口。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方面對記者表示,美國經濟數據強勁,美聯儲需要繼續加息。雖然歐洲央行剛剛宣布加息75BP,但也不太可能持續提振歐元。而歐元在美元指數中的占比近60%,亦即美元還將繼續走強。事實上,在歐洲央行宣布加息后,歐元對美元短暫升破平價,但很快又跌破了平價,報在0.997左右。
美聯儲“服軟”還早
對美聯儲9月加息的預期可謂一波三折。
在7月FOMC(聯邦儲備委員會)會議上,鮑威爾表示,75BP的加息幅度“異常之大”,隨著政策收緊,放緩加息步伐可能是合適的。他還稱,加息的全面影響尚未顯現,FOMC將對經濟增長、勞動力市場和通脹數據做出反應,而不是只專注于通脹。
高盛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哈哲思(Jan Hatzius)表示:“我們當時的解讀是,鮑威爾傾向于停止異常大幅的加息,以降低過度緊縮和意外引發衰退的風險。”
美股因為這一“服軟”信號而大幅反彈,標普500指數一度自6月低位大幅反彈近20%。但狂歡僅僅延續到了8月26日——鮑威爾當天在全球央行年會上稱:“我們必須堅持加息,直至大功告成。歷史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通脹的就業代價可能會越發高昂,因為高通脹在薪資和價格制定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這導致美股暴跌,美元、美債收益率攀升。
自那以后,機構對9月加息50BP還是75BP莫衷一是。直到當地時間9月7日,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發文稱,“美聯儲將在9月加息75BP”。根據Fedwatch,目前市場預計9月加息75BP的概率已經飆升至82%。
“7月核心通脹率和整體通脹率走軟,8月可能也會如此。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美元走強以及供應鏈中斷情況大幅改善,正給商品行業帶來通縮壓力。勞動力市場的調整仍在繼續,但仍處于早期階段,薪資增長尚未出現令人信服的放緩。GDP增長似乎仍處于低于潛在增長水平的軌道上,這是由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的,而國外增長的消息更糟了。”哈哲思表示,上述因素都不支持美聯儲大幅加息。但他也認為,這些仍不足以令美聯儲放緩步伐。
“我們從美聯儲官員的評論中看到,這種進展還不夠統一,也不夠快,因而不足以讓他們滿意。”他稱,美聯儲官員曾表示,盡管就業崗位減少,但仍非常高,招聘仍非常強勁。
上周剛公布的8月非農數據也顯示,美國非農新增就業人數31.5萬,雖然遠低于7月,但高于預期的新增30萬。歷史新低的失業率終于拐頭向上,從3.5%上升至3.7%,不過,部分原因可能是勞動參與率從62.1%上升至62.4%。
也可能是因為去年“通脹是暫時性的”這一預測過于離譜,隨著目前通脹居高不下,美聯儲在捍衛信用方面的挑戰越來越大。全球最大債券機構品浩(PIMCO)北美經濟學家衛艾婷預計,美聯儲今年將進一步大幅加息,然后保持利率不變直至2023年,即使其間美國經濟放緩。盡管7月通脹數據比較溫和,但美聯儲官員不急于宣布已成功遏制通脹。
Vanguard亞太首席經濟學家王黔也對記者表示,市場過度樂觀了(早前市場已經開始為2023年上半年降息定價),明年美聯儲將加息至少到4%。
美元仍將持續走強
加息預期下,近幾周,除了美元,亞洲貨幣、全球股市、債市都在下跌。
美元指數在9月7日一度突破110.7,續創20年新高,收盤回調0.3%至略低于110,但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已達15%。
瑞銀方面對記者表示,最近一波漲勢進一步推高本已過高的美元估值,歐元的購買力平價匯率應為1.36美元,但目前匯率不足1美元。短期內美元仍受到多個利好因素支持,包括:美國經濟數據強勁,美聯儲需要繼續加息。美國就業市場仍然緊張,最新公布的8月ISM服務業指數上升至56.9,不僅優于市場預期,更高于55水平,反映出經濟增長溫和。過去3個月,商業活動數據一直在上升。
美元估值可能持續維持高估的另一關鍵因素是歐元,其在美元指數中的占比近六成。瑞銀認為,即使歐洲央行大幅加息,也不太可能持續提振歐元。雖然歐洲央行官員最近言論更鷹派,但機構預計,對經濟增長的擔憂將主導歐元表現,尤其俄羅斯上周決定停止通過“北溪1號”管道向德國供氣之后。另外,歐盟能源部長們本周將開會討論遏制燃料價格上漲的應對方案,機構預計到今年末歐元對美元將進一步下跌至0.96。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佩里(Joe Perry)對記者表示,美元指數此前打破下降楔形,并在上周四(9月1日)創下近期新高109.98。上檔阻力先后有110.59、2001年9月以來阻力位111.31、近期通道的上軌趨勢線112附近。美元指數仍可能有向上突破的動能。
中美利差擴大令匯市承壓
截至北京時間9月8日19:00,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3.248%,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盤報2.649%。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已經擴大至60BP附近的高位。
利差可能短期內仍將擴大,事實上,美國的收益率曲線也已倒掛,短端2年期美債的收益率已經攀升至3.5%附近。中國央行繼8月15日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10BP后,22日下調LPR(貸款報價利率), 債券交易員當時被逼空,而后大舉涌入利率債并推抵了利率。渣打東北亞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此前表示,10月預計MLF仍可能下調10BP,2023年底前存款準備金率保持不變。
亦有國內銀行債券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國債收益率趨于下行,一旦10年期收益率回升到2.7%附近,交易員都將傾向于加碼買入,因此收益率很難大幅回升。
在中美利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人民幣持續承壓,并逼近“7”整數關口。截至北京時間9月8日16:30,在岸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報6.9639,較上一交易日漲76個基點,截至當日19:10,離岸人民對美元報6.9548,同樣較前日走強。“但這是在央行出手緩沖貶值勢頭后的結果,當天中間價相較模型預測值調強了近400基點,維穩的信號較為明顯。”某外資行外匯交易員對記者表示。
9月5日,中國央行已宣布自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從8%下調至6%),意在加大美元供給以緩沖美元的走強力度,支持人民幣。但交易員認為,相較境內美元/人民幣日均350億美元的交易量,此舉釋放的150億美元主要是具有象征性意義。
渣打中國宏觀策略主管劉潔告訴第一財經,近期人民幣破7的可能性比較大,主要由于中美貨幣政策的背離、強美元的趨勢可能持續、中國貿易順差隨著外需減弱可能進一步下降。但她也提及,“人民幣對CFETS一籃子貨幣仍然保持在接近102,比歷史平均值還高了大概6%,比年初時下跌不到1%。這說明人民幣只是相對美元貶值,而相對中國其他主要貿易對手貨幣仍維持在數年甚至數十年高位。”由于比較強勢的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升,渣打表示仍維持中長期看好人民幣。
同時,劉潔稱,中國央行仍有眾多管理匯市預期的工具,包括增大離岸央票發行規模以小幅收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增加空頭的成本;進一步下調外匯儲備準備金率100~200BP,抑制南向債券通投資規模等。但她并不認為央行會重啟逆周期因子,或對銀行遠期售匯征收20%的風險準備金,因為這些措施應當在人民幣明顯超跌且估值明顯低于基本面時才會推出。
“人民幣中間價已連續12天明顯偏強。逆周期因子無法解釋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較大的偏差,這一方面顯示了央行的維穩信號,另一方面市場也希望看到一個雖有偏強信號但仍可被現行定價模型解釋的中間價的回歸。”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