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露
2012年以來,私募基金行業持續在規范中發展,與資本市場改革共進,管理規模突破20萬億元,在增加直接融資、聚集創新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
隨著監管持續完善,私募基金行業不斷在規范中有序發展,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成為資本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
百舸爭流 規模跨越20萬億元大關
近年來,我國私募基金行業蓬勃發展,基金數量和管理規模均躍居世界前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304家,管理基金數量135836只,管理基金規模20.39萬億元。
規模跨越20萬億元大關是私募基金行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回顧往昔,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滿足投資者需求,以“民間派”為主的私募基金應運而生。2007年以趙軍、江暉等為代表的大批公募基金經理紛紛創辦私募基金,這一年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僅有10億元。
2014年8月,證監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為私募基金的設立和運營提供了明確依據,對規范、促進私募行業經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012年6月中基協成立,以及2014年《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的施行,這些都促使私募基金逐步告別野蠻生長狀態,進入陽光化運作階段,行業就此駛入發展“快車道”。
私募證券基金百舸爭流。隨著中國社會財富顯著增長,居民理財需求日益提升,受到賺錢效應和居民資產再配置轉向權益類資產的共同作用,私募證券基金發展勢頭總體向好,管理規模持續增長,新發產品數量不斷增加。2021年,百億證券私募管理人數量歷史性突破100家。一方面,早期“民間派”的打法正在被一批公募出身的“正規軍”所取代,后者著眼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投資理念更加成熟、完善;另一方面,投資策略不斷豐富,除股票私募占據主流外,量化私募發展迅猛,外資私募嶄露頭角。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已成為二級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截至今年6月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近6萬億元,持有股票流通市值近3萬億元,約占股票市場流通市值的3%。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投基金面貌煥然一新。盡管近年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仍保持平穩增長,呈現管理人結構優化、行業集中度提升、對戰略新興領域和中部地區的投資力度明顯加大、退出形勢總體向好等特點。此外,創投基金存續期限進一步延長,并購基金加大對科技型擴張期企業的投資力度,尤其在半導體、汽車與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投資力度明顯增加。整體來看,機構對ESG理念的重視程度也在持續提升。
支持創新 為實體經濟注入長期資本
當前,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不斷提出重大而迫切的需求,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起到關鍵作用。
科技自立自強,呼喚私募基金行業積極承擔使命,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的獨特作用。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末,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投基金管理人14781家,存續規模13.67萬億元。私募股權和創投機構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眾多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科技創新型企業背后都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投基金的身影。
方星海指出:“注冊制改革以來,超過八成的科創板企業和六成的創業板企業,在上市前獲得了股權創投基金的投資。截至2021年底,股權創投基金累計投資境內未上市企業股權、新三板掛牌企業股權等項目超過16萬家次,形成股權資本金10萬億元。2021年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的本金新增超過8000億元,相當于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2.7%,成為長期資本形成的重要載體。”
縱觀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能力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顯著特征,創新資本形成能力成為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以創投為代表的股權投資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不斷聚集長期創新資本,大力支持科技創新,陪伴中小微創新企業成長。
近年來,資本市場變革不斷提速,注冊制改革全面推進,股權投資市場退出更為順暢。數據顯示,近年來不少股權投資機構每年有10余個項目實現IPO,加上在港股或美股上市的數量,頭部股權投資機構IPO年度戰績甚至突破20個。
業內人士認為,注冊制將是檢驗機構投資能力的試金石。只有系統性思考和扎實研究政策導向的機構,才能真正地理解產業,懂創新,懂資本市場,具備價值發現能力。
扶優限劣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不會一蹴而就。在私募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監管層扶優限劣,激濁揚清,不斷創新探索規范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私募行業正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近幾年,私募行業監管及相關法律法規持續完善,奠定了行業專業化、規范化發展的基石。針對私募行業種種違規行為,監管部門對多家私募機構頻頻“亮劍”開出罰單,規范機構合規展業成為監管發力重點。
“限劣”之外,“扶優”同步進行。在備案方面,自2020年2月7日起,中基協開展了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分道制試點工作,納入試點名單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交的基金備案申請,將進入自動辦理業務范圍,實現“先備案、后抽查”,使得資源逐漸向優質私募傾斜,從而引導行業合規發展。同時,完善分道制管理人名單動態管理,建立分道——抽查——管理的閉環,科學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對存在合規問題管理人建立淘汰機制。
行業監管機制的完善和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對投資機構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家頭部私募機構正群策群力,持續提升投資能力,為投資人創造長期價值。景林資產表示,公司始終緊密圍繞各項監管要求,加強內部制度建設,并予以細化落實。例如,在募集環節,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對資產、收入證明嚴格審查;每半年由合規部門組織一次適當性管理自查。保銀投資強調,合規是公司發展的生命線,在人員配置、文化建設、產品運營等多個層面,公司合規部門均深度參與,守牢合規底線。
長風萬里勁,新程壯闊多。方星海表示,經過前期市場大浪淘沙,一部分風控水平低、投資能力弱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出清,這在客觀上形成了管理人更加專業化、資金更加長期化的向好趨勢。新發展格局下,私募基金行業面臨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星石投資聯合創始人楊玲表示:“未來一定是行業大洗牌的局面。對從業者來說,踏踏實實修煉內功永遠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