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科幻作家史蒂文森在《雪崩》中第一次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小說創造出了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網絡世界,人們的地理位置彼此隔絕,卻可以通過各自的“化身”進行交流娛樂。30年后,小說中的虛構似乎正在成為現實。人們不僅想要在“元宇宙”之中社交娛樂,還暢想著如何投資置業,購買虛擬地產。
2021年,隨著Facebook正式更名為Meta,“元宇宙”的概念風靡全球。微軟、英偉達、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紛紛進軍。
與此同時,一股“炒房”之風也開始在元宇宙世界興起,就連大家熟知的歌手林俊杰、Snoop Dogg也紛紛入局元宇宙。昂貴的元宇宙房價有些甚至高于北京的一套別墅價格。
近日,主流虛擬地產平臺數據紛紛“跳水”,元宇宙房地產價格暴跌,令公眾視線再一次聚焦在了元宇宙“炒房”這個新鮮而陌生的領域。短短一年間,元宇宙“炒房”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其暴跌背后,又折射出哪些底層邏輯?
暴跌 虛擬地產處在崩潰邊緣
不久前,The Information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曾經火爆一時的元宇宙虛擬地產,現在卻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雖然去年10月底Facebook改名Meta后的一個月里,虛擬土地交易量猛漲,但很快市場就開始急劇降溫。
根據研究機構WeMeta最新報告,綜合海外主流虛擬房產平臺上的數據,虛擬房產平均價格從今年1月的約1.7萬美元/每塊,下降到8月的約2500美元/每塊,跌幅超85%。同時,每周交易量從2021年11月峰值的10億美元降至2022年8月的約1.57億美元。
從平均成交價格來看,NFT Worlds于今年2月21日達到最高點4.4萬美元;Decentraland于去年11月29日達到最高點3.7萬美元;The Sandbox于今年1月10日達到最高點3.5萬美元。
但是從5月左右起,幾家的平均成交價格就開始大幅下降。今年除了7月18日,Decentraland平均交易價格超過1萬美元外,其他主流平臺平均交易價格均低于1萬美元。
WeMeta平臺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歌手林俊杰花12.3萬美元在Decentraland購買的3塊虛擬地產,目前價值約為1.6萬美元,浮虧86.5%。
除了價格暴跌外,林俊杰這三塊地人氣也是“門可羅雀”。根據平臺提供的一周訪問量顯示,這三塊地只有其中一塊在8月9日迎來一名訪客,當周的其余6天均無人問津。
事實上,除了虛擬土地價格大幅下降,過去一年來伴隨虛擬房產的退潮,大量抱著投機心態的玩家也開始退出,各主流元宇宙平臺數據全線下降。
以平均同時在線用戶數為例,今年5月前,Decentraland平均同時在線用戶數都在1200以上;NFT Worlds平臺該數據也高于1000人,但此后,該項數據大幅下降至不足三位數。
從市值來看,NFT Worlds在3月21日達到高點,約4.3億美元,但到了8月8日,其市值僅剩2千萬美元,跌幅超過95%。
背后 元宇宙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
元宇宙“炒房”的熱度猶如曇花一現,尤其是今年以來的暴跌讓更多入局者退場、也讓更多跟風者止步。
談及今年以來元宇宙虛擬地產的暴跌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全球加密資產的崩盤,而元宇宙的虛擬財產與加密市場緊密相連。”
事實上,除了所謂加密資產的崩盤、熱點轉移、游資離場等主要因素,虛擬地產價格暴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當前元宇宙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化落地、虛擬地產應用場景嚴重不足,基于虛擬地產開發的游戲體驗不佳。
元宇宙“炒房”的核心在于虛擬空間自身的價值而不是地塊的價值,這是基于元宇宙產業化所帶來全新商業模式的價值。還是要等待元宇宙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實現產業化落地,才能使虛擬地產進入到更加良性的發展軌道。
在中泰資本董事王東偉看來,單純從項目去看,虛擬土地意識太過超前,落地需要太長的周期。
更進一步,從底層邏輯來看,所謂的元宇宙平臺上的虛擬房產,本質上是NFT。NFT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數字資產,由于其產權歸屬、交易流轉都被記錄并且不可以被篡改,因此每塊地產都具有“獨一性”。像是在Decentraland中,平臺共設計了9萬個地塊,并且未來不會再新增,以此確保土地的“稀缺性”。
但這種“獨一性”與“稀缺性”,某種情況上是與現實的實體經濟“脫節”的。質疑的聲音也從未斷絕:“現實世界中,房地產是有價值的,因為土地是一種稀缺資源。然而這種稀缺性并不一定適用于元宇宙。因為在這些虛擬世界中,你可以修建無限的房產。”
在中國政法大學區塊鏈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繼曄看來,元宇宙是對現實社會的模擬,它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此前國外特別是韓國特別火的元宇宙虛擬地產炒作,現在價格暴跌了90%,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虛擬地產炒作完全脫離實體經濟,淪為概念和預期的炒作。所以,元宇宙的發展一定要有結合實體經濟的應用場景。”據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