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冬
致力實體、回歸本質、培育新型業態,已成為國內零售行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數字化經濟浪潮下,零售行業快速進入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期。近日召開的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一批服務民生領域數字消費的“硬科技”產品引起了廣泛關注。如美團研制的自動配送車、無人機、智慧餐廳、智慧藥房等“零售+科技”產品悉數亮相,凸顯了科研創新對實體零售和新型消費的重要促進作用。
近年來,用戶對消費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商品和服務供給多樣性需求的基礎上,還希望“即時可得”“最快30分鐘到家”的消費需求,催生了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等多種“硬科技”產品的落地應用,并成為培育和擴大數字消費的巨大推動力。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提出支持實體消費場所建設數字化消費新場景,培育一批新型消費示范城市和領先企業,培養全民數字消費意識和習慣。特別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數字消費已成為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成為促進國內需求加快恢復、持續擴大的重要力量。
本次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展示的“零售+科技”產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立足生活服務業態,聚焦“柴米油鹽”背后的即時零售場景,以不斷突破和創新的“硬科技”,推動供給側領域更多“高精尖”應用。作為中國數字經濟浪潮下涌現的新業態,即時零售依靠本地供給、即時消費、即時履約,與實體零售有著天然契合,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場景,加速科技轉化落地,而科技的突破和應用,能帶動零售行業以更高效率滿足更多用戶的新需求,兩者有望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和支持互聯網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等立足自身優勢,開放數字化資源和能力,幫助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這也是“零售+科技”助力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發展即時零售擴大數字消費的題中之義。據報道,為進一步解決線上消費需求與線下商品錯配問題,美團推出“閃電倉”項目,由商家在線下自主建設前置倉,平臺專注于幫助商家線上經營,為商家提供從選址、選貨到運營的全周期數字化經營指導。
從聚焦“柴米油鹽”所承載的民生消費場景,到助力傳統企業、中小企業加快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互聯網平臺、科技零售企業所做的這些工作,離不開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并已成為各地建設新型消費中心城市、數字消費中心城市,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如本次數字經濟大會上首次展示的“生活服務總覽大數據系統”,可通過觀測餐飲、娛樂等消費情況,以可視化數據呈現城市生活服務總覽,為政府或相關部門實時提供生活服務業線上消費與供給變化情況。
聚焦“柴米油鹽”民生服務場景,以“零售+科技”擴大數字消費,是對互聯網平臺、科技零售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企業科技研發投入乃至履行社會責任的考驗。日前發布的《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運用財政性資金和各類產業基金,加大對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創新載體平臺建設、應用示范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政府支持互聯網平臺、科技零售企業發力擴大數字消費,在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上也當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