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算力已經變成一種新型生產力,并成為支撐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底座”。但在現實中,算力似乎還沒有充分地轉化為生產力,算力產業發展也同時面臨著很多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算力產業的總體發展情況如何?從全球來看水平怎樣?算力時代的到來給中國底層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下一步發展算力產業,重點還需解決哪些問題?如何才能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元宇宙、6G需要怎樣的算力?應如何應對這種高算力需求?
7月30日至31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就上述問題展開了研討。
要降低算力使用的門檻
“我們希望算力能夠跟電力一樣‘即插即用’,但實際上算力跟電力不同,它的使用是需要門檻的,我們希望能夠降低算力的門檻。”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算力的使用,首先必須要有充分的數據,然后通過數據進行建模,總結出數學模型,才能根據數據計算得出人工智能的決策。
鄔賀銓指出,中國人口多,工業門類齊全,理應產生更多的數據。但是目前我國雖然產生了很多數據,但真正把它們存儲起來的比例還不夠高,即便存儲起來的,利用的比例就更低了。他認為,將算力轉化為生產力,首先要從源頭上充分發揮數據的能力,即需要從感知數據、存儲數據利用起來,這就包括鼓勵企業上云。就企業數字化轉型來說,他認為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并不需要自己去購買數字化轉型的IT設備和軟件。
“實際上可以上云,要通過推動云服務來讓更多企業利用,這樣算力才能有更好的用武之地。”鄔賀銓建議。
同時,還需要有支撐算力發展的產業基礎,包括數據中心、芯片,以及往前端延伸的數據清洗、標注、脫敏等。此外,除IT系統以外,數據中心還包括電力、空調制冷等,因此,如何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國內提出了‘東數西算’,利用西部比較充裕的能源,比較廉價的電費,以及有可能利用再生能源,更好滿足低碳的需要。所以發展算力產業,實際上產業鏈是相當長的,有很多工作要做,數據中心只是算力產業里突出的中心環節。”鄔賀銓稱。
在談到元宇宙對算力需求的挑戰時,鄔賀銓表示,數字孿生是把實物映射到網上,而元宇宙是反過來的,先想虛擬化的東西,再使其落地。屆時,數據的存儲量將非常大,超過當前終端的存儲能力,也超過一些企業計算中心的存儲能力。未來元宇宙數據將存儲在云上,這就要求從云到終端的網絡傳輸非常快,速率大概比現在的5G要快100倍。此外,元宇宙對算力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延時非常低。因此,目前元宇宙的努力重點還是VR/AR。
鄔賀銓表示,未來的元宇宙,以及現在的自動駕駛等應用,會消耗大量算力,這需要芯片的支撐,除CPU、GPU等,AI芯片還有很大空間,這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目前中國AI芯片公司的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僅在5%左右,希望國內企業抓住機會,構建基于AI芯片的生態,包括芯片、算法、終端等。
中國算力產業近五年平均增速超30%
談及當前我國算力產業的發展情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輝表示,當前的中國算力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這與當前中國的數字化發展進程、數字經濟發展進程是一致的。截止到2022年6月,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臺,算力總規模超過150 EFlops。這個規模在全球位列第二,僅次于美國。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1年,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其中,云計算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算力產業支柱作用越發凸顯。而相關產業的總規模或將超過8萬億元,也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算力產業發展究竟有多快?余曉輝表示,目前,中國算力產業規模加速壯大,近五年平均增速超過30%。與此同時,電信運營商也在加速算網融合。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介紹,到2021年末,中國電信算力總規模達到2.1 EFLOPS,并以超過年均80%的復合率增長,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16.3 EFLOPS。
澎湃新聞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1年全球的算力分布中,美國占31%,中國占27%,其次是日本、德國、英國等其他國家,在三種算力中,美國基礎算力占全球35%,智能算力占15%,超算占30%,而中國這三類算力分別是27%、26%和20%,美國以基礎算力為主,中國智能算力的能力遠超美國。
此外,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截至2022年6月底,5G基站數達到185.4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5億戶,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光纖用戶數突破6100萬戶,啟動建設多條“東數西算”干線光纜。與此同時,算力產業鏈條持續完善,包括算力基礎設施、算力平臺、算力服務等在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算力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算力平臺、新型數據中心以及產業基地相繼落地。
要解決算力供給與需求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談及當前算力產業發展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余曉輝表示,算力產業包括了算力基礎設施,網絡以及相關產業支持條件,目前有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推動。
第一,當前算力供給與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需要整體最優的資源配置優化。當前大部分的算力需求集中在數字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但西部及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比較適合構建算力基礎設施。因此,如何能夠實現算力資源的最優配置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除了我國正在推動建設的“東數西算”工程,還要構建一個體系,讓算力最經濟地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比如算網融合等。此外還要考慮區域協調發展,在滿足東部算力需求的同時,也要帶動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商業產業的發展。
第二,我國與全球都面臨著如何實現算力的綠色低碳發展問題。當前全球數字化轉型正在加快,未來相當長時間里這個大趨勢不會改變。只要有數字化就需要算力支持,所以需要構建一個泛在的、低成本的、可靠的算力體系。而且數字化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目標,二者是正相關關系。但是算力基礎設施的耗能較大,除了幫助全社會實現綠色低碳化,算力基礎設施自身也需要綠色低碳化,這就要求我們使用更好的節能技術,引入更多綠色清潔能源等。從長遠來看,整個社會需要算力與連接構成的“數字底座”,也需要清潔能源與綠色技術構建的“綠色底座”,二者要協同發展。
第三,當前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算力產業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基礎性的瓶頸,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比如芯片問題,比如數據庫管理的軟硬件等。中國算力的產業在整機、系統等方面在全球有很強競爭力,但是一些比較基層的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技術部分還面臨瓶頸,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去解決。
第四,關于算力與數字經濟的安全問題,這并不僅局限在算力領域,當前我們也面臨許多新的安全點需要考慮,也有一些安全風險需要進行應對。
要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復
對于算力產業下一步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提出,一是要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以新一代通信網絡為基礎、以數據和算力設施為核心、以融合基礎設施為突破重點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二是推動算力產業創新發展。加速釋放算力在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潛能,特別是為制造業賦能,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三是深化產業協同開放合作。加快建立完善的產業合作體系,構建互利共贏的產業新生態,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表示,進入智慧時代,計算力成為新型的生產力,成為生產力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要堅持發展長板領域,參與全球分工,積極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來提升整機產業的標準化、國際化和規模化水平。要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堅持長期投入,強化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大力發展相關產業的基礎產業,盡快補齊基礎電路的短板。要加強頂層規劃,規范產業發展,不能“躺平”,更要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同時要打破技術壁壘,要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的標準化、開放化,實現算力建設的分工合作,從而形成開放融合,相互依存健康發展的算力產業。
對于推動算力綠色高質量發展,提高綠色用能水平,加強節能降碳技術運用等問題,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基礎設施事業部研究員曲海峰建議,云計算基礎設施政策應進一步完善。
“第一要控碳不控能,第二要限排不限電。”曲海峰表示,云計算對基礎設施和算力資源的使用是高效的,實際上是促進能減排的重要方式,所以未來應該著力控制行業碳排放總量,而不是控制能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