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新冠變種、猴痘疫情、極端天氣……在大事頻發的2022年上半年,全球經歷著嚴峻的糧食安全挑戰。
在廣東,即使遇到疫情襲擾,糧食、蔬菜、豬肉、食用油等物資價格依然能夠保持平穩,這是為什么?
在近6萬億元的“半年成績單”中,2166.01億元的第一產業增加值正是“答案”。
5.9%的高速率增長,解決了1.2億人的吃飯問題,廣東的經濟大盤也就能穩穩“托底”。從田頭到餐桌,廣東怎么打好“三農”牌?
穩夏糧生產
頂住罕見水災增產6.2%
全年“三農”工作中,糧食安全最重要;上半年糧食安全“成績單”中,夏糧數據最直觀——
上半年,廣東夏糧(國家口徑)播種面積214.35萬畝,同比增長3.6%;產量68.6萬噸,增長6.2%。
夏糧播種面積、產量“雙增長”,給全年糧食生產打好了基礎。
但亮眼數據背后,實有不少困難。當百年一遇“龍舟水”和臺風“暹芭”撞上早稻搶收時節,早稻倒伏水浸,惡劣天氣導致早稻收割受阻,給全年糧食生產造成不小的影響。
應對非常事態,廣東打出一套“組合拳”:
對已成熟和接近完熟的倒伏早稻,組織調配收割機械或人工加快搶收;
全力調度烘干企業加班加點滿負荷工作,推進“機收減損”和代烘干社會化服務;
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即時快速理賠為農戶撐起防護網;
……
一系列的舉措及時推出,奮力將受災損失降到最低,成功穩住夏糧生產。
為對沖受災影響,廣東還及早謀劃部署晚造糧食生產。7月19日,《廣東省支持2022年晚造糧食生產12條措施》出臺,推動落實“以晚補早”,確保完成國家下達廣東省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穩糧食供應
超額完成國家儲備任務
夏糧豐收和早稻穩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穩定全省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實支撐。
但人多地少的廣東糧食自給率并不高,要優化糧食供需關系,還需要一系列市場手段。
比如,價格手段成為指導早稻收購和晚稻種植的重要“指揮棒”。廣東省價格監控系統數據顯示,今年早稻收購開秤價達到1.41元/斤,較去年同期上漲2.92%。
每斤幾分錢的價格變化,讓種糧農戶的“錢袋子”有了保障。“優質優價”的特征,則給廣東進一步推動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動力。
隨著糧食收購許可轉備案制度的落實、全省農業現代產業園建設等因素,成功激活全省規模龐大的市場主體。
比如,在臺風“暹芭”造成影響前,多家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開足馬力烘干,確保糧食有序收儲,“顆粒歸倉”,正成為全社會參與的大事。
立足國內國際大市場,廣東一手強化“黑龍江—廣東糧食對口合作”,將國內產區小麥、玉米、大豆等引入市場;一手將糧食進口提升30.3%,達到550.1萬噸。
目前,廣東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儲備任務,全省儲備糧供應充足。
“經過多年的努力,廣東糧食供給市場已經逐漸成熟完善,糧食安全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說。
穩物價大盤
CPI再“贏”一場
放眼全球,“通脹”是2022年上半年無法回避的重要話題。
全球主要經濟體CPI普遍上漲10%,土耳其物價甚至上漲超70%。
而今年上半年,廣東的CPI同比僅上漲2.1%,部分食品價格甚至有所下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三農”這塊壓艙石托起經濟社會基本盤的作用愈發凸顯。
從生產端看,上半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3.9%;生豬出欄增長6.9%,豬肉產量增長7.2%;禽肉產量增長7.9%,禽蛋產量增長9.4%;水產品產量增長3.4%……
為應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等諸多超預期因素帶來的風險挑戰,廣東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等的供應,暢通運輸渠道,確保物價穩定。
抓好“三農”保民生,作用不止于此。回顧整個上半年,廣東一頭穩住了食品CPI;另一頭想辦法讓農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從全省來看,上半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7元,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長5.8%,持續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放眼南粵大地,廣袤田野正孕育著新的豐收希望。
面對百年變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就一定能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筑牢堅實基礎。
農業大省廣東,將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為確保糧食安全和穩住經濟大盤貢獻其應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