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
面對新的通脹周期,我們準備好了嗎
各國首先還是要保持自身的金融穩定性,“自家各掃門前雪”;建立區域的金融韌性,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升本幣的使用量,減少新興市場整體對主要儲備貨幣的依賴性。
——————————
“令我最為擔心、晚上睡不著覺的主要就是發達國家的加息,以及產生的后果——在亞洲地區的資本流出問題。”4月22日上午,泰國央行行長塞塔普通過視頻連線,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如是說。
塞塔普的擔憂是有來頭的。當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新興市場往往會面臨多重壓力。歷史上,情況嚴重的時候引發了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土耳其貨幣危機。上一次在亞洲造成的后果便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泰國貨幣當局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貨幣大幅貶值超過30%。
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周期正在開啟,全球經濟該如何應對?各國央行該如何協調貨幣政策?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我們正處于新的通脹時代”
2021年來,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飛漲,食品價格攀升,多國房價走高,俄烏沖突進一步推高了糧食、能源產品的價格,通貨膨脹風險威脅著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經濟體都已步入加息軌道。
以美國為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最近暗示,可能在5月會議上加息0.5個百分點,并表示之后可能需要進行類似幅度的加息以降低通脹。而就在上個月,美聯儲剛剛決定將利率從接近零的水平上調25個基點。如果5月美聯儲再度加息,所創造的50個基點的加息幅度將會是2000年以來的首次。
“我們正處于新的通脹時代。”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卡斯滕斯指出,過去一年來通脹上升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更為顯著,60%的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已經超過了5%,過半數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率在7%之上。
通脹攀升的原因何在?卡斯滕斯總結了三點:一是全球總需求強勁反彈,與以往危機后的經濟復蘇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更快,發達經濟體尤其如此。二是需求更偏向于商品而非服務,尤其是需要接觸顧客的服務業的需求恢復緩慢。三是面對快速反彈的需求,供應的反應遲鈍,這體現在供應瓶頸、交貨延誤、運輸成本上升和關鍵生產投入短缺等方面。
“出于上述原因,我們不應指望通脹壓力很快緩解。”卡斯滕斯指出,新的通脹推動力量已經出現。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由于供應枯竭,食品、石油和許多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他提醒“我們有理由保持警惕”,因為有跡象表明通脹預期正在失控。
三十人小組董事會主席弗蘭克爾認為,現在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通脹周期。如今全球經濟面臨的供應鏈、疫情等挑戰都是過去的通脹周期所沒有的,而且與過去不同,現在真正的問題在于金融市場,因為金融市場有溢出效應。
弗蘭克爾曾擔任摩根大通、美林國際等商業銀行的董事長,也曾擔任以色列中央銀行行長,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外溢非常了解。他分析稱,當通脹率很高時,會逐步轉化成為價格,價格水平又轉化為通脹預期,而通脹預期最后又轉化成為通脹,通脹又轉化成為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外溢效應。
既要“自掃門前雪”,也要倡導多邊合作
因為通貨膨脹治理不到位,導致金融問題全球性外溢,這類情況在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多次。該如何防止此類情況再次出現?
塞塔普認為,各國首先還是要保持自身的金融穩定性,“自家各掃門前雪”;其次是建立區域的金融韌性,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升本幣的使用量,減少新興市場整體對主要儲備貨幣的依賴性。
塞塔普以泰國舉例稱,泰國已更多地采取本幣結算的框架,在泰國和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之間,本幣的使用占比達到了63%。此外,還可促進區域的零售連接,泰國正在與新加坡建立第一個快速支付系統,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柬埔寨在內的5個東盟國家也會加入,以便促進和提升本幣的使用比例,從而提升區域的金融韌性。
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預測,當前美國通脹水平創下40年新高,美聯儲將會采取更加激進的緊縮措施。而美聯儲一旦加息,對亞洲市場的影響不知會在何時發生,但是對于亞洲的溢出效應一定會非常高。因此需要密切關注美聯儲加息對各個國家和地區自身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房地產行業和整個金融系統的影響。
“我們一定掃好自家門前雪,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干凈,我們為此做好了準備。”余偉文表示,香港的經濟剛剛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美聯儲加息將會使得香港經濟增加壓力。對此,中國香港做了一些準備,不僅在宏觀經濟方面,還必須要有充分的外匯儲備作為緩沖,銀行體系也需要有足夠的流動性。
“我們面臨本地的問題,還有區域性問題以及全球性問題,每一個層面都需要去解決,而唯一能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方法就是要通過全球性的機制。”弗蘭克爾在本次博鰲亞洲論壇上呼吁,“我們需要一個整體方案來處理全球性問題,所以政策溝通、協調與合作就顯得特別重要。”塞塔普也認為,應該發展和使用區域內部的金融安全網。
在這個方面,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合作比較緊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亞洲國家金融合作的意愿進一步加強,2010年清邁倡議多邊機制正式起動,2012年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擴容,其儲備基金規模增至2400億美元。2021年3月,由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以及中國香港金管局總裁共同簽署的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協議特別修訂稿正式生效。
在塞塔普看來,此輪美聯儲加息,向市場充分傳達了信息。新興市場的緩沖機制要強得多,這一點也減緩了發達經濟體加息產生的影響。亞洲還可以進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區域內的金融穩定性。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很顯然將會有上升的通脹,并且我們將預期它會保持一段時期,但是非常有信心地說,這個能夠被我們消化吸收。”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認為,面對當前全球通脹壓力,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普遍能夠較好地管理通脹預期。“幸運的是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而且整體有穩定的緩沖。”
朱民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箱里還有很多工具,利率水平也有很大空間。事實上,中國的貨幣政策提前布局,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2021年12月以來,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15個和5個基點。截至今年3月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分別增長9.7%和10.6%,較上年末顯著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以視頻形式出席了本次年會,并且做了主旨發言。他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脹壓力。近期中國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這既有外部沖擊因素,也有國內疫情散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內部因素的影響。
2022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上繳安排根據退稅和財政支出進度靠前發力。易綱指出,結存利潤主要來自人民銀行過去幾年的利潤積累,相當于增加GDP總量1%的財政支出,體現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他還表示,央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直達工具的作用,大力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貨幣政策聚焦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的脆弱群體。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25%。最近,人民銀行進一步出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23條政策舉措,包括向受疫情影響的脆弱群體提供支持。
在他看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支持了2022年中國經濟平穩開局。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增速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物價保持在合理區間,一季度CPI同比上漲1.1%,PPI上漲8.7%。
“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是維護物價穩定。”易綱認為,今年,糧食生產和能源供應對物價穩定非常重要。金融服務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生產和進口。只要確保糧食生產和能源供應,物價將穩定在合理區間。
易綱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將綜合運用多種工具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