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給力,自己努力,就有奔頭”(讓市場主體更旺⑤)
日前,在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星光夜市,個體商戶向游客售賣傣味美食、民族服飾、特色手工藝品等,為傣鄉“夜經濟”增色不少。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強調要積極幫助個體工商戶解決租金、稅費、社保、融資等方面難題,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幫扶。
截至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已達1.03億戶,同比增長11.1%,是2012年的2.5倍,約占市場主體總量的2/3。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個體工商戶數量依然保持穩定增長,尤為不易。
廣大個體戶是如何爬坡過坎、頑強打拼的?國家及相關部門的幫扶政策,為他們解決了哪些難題?他們對于今后的發展還有什么期待?本報記者采訪了3家個體戶。
“希望能與大家共渡難關”
“要想吃炒肝,鼓樓一拐彎”,這句北京流行的順口溜,讓位于京城鼓樓腳下的姚記炒肝店聲名遠播。姚記炒肝店自1989年創立,經過兩次擴店,33年來一直在經營中堅守“做老百姓的飯、誰都愛吃、誰都吃得起”。姚記炒肝店第二代經營者姚燕告訴記者,這是自家店鋪秉承的初衷。
“之前我們一直發展得比較順利,但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措手不及。”姚燕對2020年的春節印象深刻。“按照以往經驗,春節是經營旺季,全國各地的顧客會慕名而來。可疫情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沖擊,備了很多貨,都放壞了。”
姚燕果斷調整店鋪經營方向:將堂食改為窗口售賣,增加主食廚房,售賣切面、花卷、糖三角、豆沙包、小吃半成品、老肥發面饅頭等十幾個品種,滿足周圍居民需求。“調整經營策略后,各種食品賣得不錯,還有顧客從南城驅車幾十公里來購買,這說明顧客對我們很認可。”姚燕說。
“姚記炒肝”也上了線,開啟外賣模式。“疫情之前,我們店堂生意都忙不過來,也就沒想過做外賣,現在算是趕了‘末班車’,順勢創新。”姚燕說,“堂食調整+線上外賣”讓店鋪實現了盈虧平衡。
這兩年,政府頻頻出手幫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2020年印發了《關于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幫助個體工商戶應對疫情影響;稅務總局2021年推出所得稅新優惠,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北京市明確,以個人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可自愿暫緩繳納當年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為店鋪順利過坎鋪平了道路。”姚燕說。
讓姚燕高興的是,小店不僅挺過了難關,還實現了不漲價、不裁員。
防疫期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提出三保(保供應、保質量、保價格)倡議,姚記炒肝店積極投入到餐飲行業的三保行動中。“‘好吃不貴’是我們小店的定位,盡管這兩年經營不容易,但我們一直保持原價,有的品類還下調了價格。”姚燕說。
對于員工待遇,姚燕也十分看重。“虧自己也不能虧員工。”姚燕介紹,這兩年她沒有裁掉一人,員工們也都按期拿到了工資。“有班上、有工資拿,這是我給員工們的承諾。”
姚燕告訴記者:“前陣子政府提出要為我們減免一個月的房租,但我們放棄了這項福利。特殊狀況下,各行各業都受影響,我們雖然艱難,但還能堅持,希望能與大家共渡難關。”
“主動求變,抓住機會闖出去”
最近,凌海波在深圳創立的咖啡小店開業了。
“設計、裝修、試營業,這兩三個月忙得很!”凌海波告訴記者,這是他從事咖啡行業12年以來,第一次獨立創辦咖啡品牌。“做餐飲這行,就要根據市場需求,主動求變,抓住機會闖出去。”凌海波說。
疫情剛開始時,凌海波在深圳與人合伙經營咖啡店,店鋪一度陷入零銷售額的困境。“那時正值春節,商場人流量驟減,我們的店開在商場里,沒客流、沒收入,每天都在虧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凌海波說,“我手下還有十幾個員工,只好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幾萬元發基本工資。好在大家都理解,同我一起挺了過來。”
凌海波開始找尋新出路。一方面,他和合伙人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將疫情前的線上外賣業務占比20%調整為50%以上。另一方面,他下決心做新品研發,開辦自己的咖啡小店。
凌海波告訴記者,之所以在經營困難的時候決定創業,是受到同行朋友的啟發。“朋友每研發出一種新口味的咖啡,都會請專業團隊拍短視頻,宣傳介紹他的咖啡品牌。他的店只做外賣業務,一天營業額就能達到幾萬元。”經過調研,凌海波發現,眼下到店喝咖啡的顧客雖然少了,但整個咖啡市場正處于快速上升期,商機不小,“我下決心要做出自己的品牌,鉚足勁頭創新品,力求別出心裁、口味獨特。”
回顧這段時期,凌海波特別感謝兩項幫扶政策。
一是免租金。商場為合伙經營的咖啡店免去了2個月租金。“一共免租2萬元。當時我們資金正緊張,營收幾乎沒有。這2萬元至關重要,為小店轉型添了底氣。”
二是免稅政策。自2021年4月1日起,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由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了15萬元。“這真是一場‘及時雨’!”凌海波說,“免去稅金后,我們的負擔更輕了,收入也增加了。”
凌海波合伙經營的咖啡店流水已從零逐漸提升至每天3000余元,經營狀況好轉。新店也一天一個樣。“憑借短視頻等多渠道線上宣傳,我的小店在試營業階段就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營業額每個月都有不小的漲幅。未來我會潛心創新、做好品牌,用優秀的產品和溫暖的服務留住客人。”凌海波說,“幫扶給力,自己努力,就有奔頭!”
“這些幫助給了我們信心”
早上7點半,杭州市拱墅區半山街道上的藏龍面館已排起了長隊,這源于面館老板吳玉興10多年來堅持的一項公益活動——為附近的環衛工人分發愛心早餐。
吳玉興告訴記者,即使疫情期間,這項活動也沒間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辦茶樓、成為當時少有的“萬元戶”以來,他開過百貨公司、花店、物業公司,賣過音像制品,2011年開始經營現在的藏龍面館。“面館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流水能有1萬多元。”吳玉興說,“疫情對生意的影響不小,但好在能保本,我堅持了下來。”
經營狀況雖不太理想,吳玉興仍在最艱難的時刻拿出家底,給員工發足薪資,同時自費成立愛心工作社,采買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吳玉興說:“賺1000塊,我就拿出100塊做公益。多虧平日里顧客們關照、國家政策支持,我才能安然挺過危機,理應與大家共患難!”
吳玉興特別提到消費券對小店的帶動作用。2020年以來,杭州市在“十一”、春節等時段發放不同額度的消費券,鼓勵消費。“這個辦法好,來吃面的人多了,生意旺了。我們開店的和消費者都開心。”吳玉興說。
吳玉興介紹,周邊的個體戶都在積極想辦法,發力拼搏,“服裝店轉型線上做帶貨直播,餐飲店發展外賣業務,零售、五金、超市等各自想招。我們面館也及時作出調整,發展外賣、半成品,努力保住老客戶的生意。”
“管控最嚴格時,社區街道給每家每戶發放生活物資,滿滿一大包肉和菜,讓人心里暖暖的。”吳玉興說,“我的不少個體戶朋友還得到了房租減免、水電費八折等不同優惠福利。前兩天,一位開修腳店的朋友跟我說,他拿到了5000元的補貼!”吳興華表示,感覺自己的小生意牢牢地被國家兜著,“補貼數目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幫助給了我們信心。”
孔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