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去年3月宣布和吉利一起造車后便備受關注。日前,百度和吉利的合資公司集度發布了首款概念車車頭部位的設計細節,以及其整車架構和自動駕駛系統的思路和構想。從公布的信息來看,集度概念車的兩顆激光雷達被對稱布置于前機蓋上,并且可升降。
目前自動駕駛感知技術路線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以攝像頭為主導的視覺方案,以特斯拉為代表;另一種則為以激光雷達為主導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國內車企基本都選擇第二種方案,激光雷達的設計方案也成為了車企智能化重要競爭方向之一。
集度此次設計方案是國內車企首次將激光雷達布置在汽車前機蓋上,但這樣的新設計很快引來了反駁的聲音。
日前,理想CEO李想在微博上留言稱,(激光雷達)在車頂上放一個,和在機蓋或保險杠放兩個,性能上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頭頂的單顆性能會更好。他還表示,在行人碰撞、維修成本和震動控制(鏈接主車體)上,激光雷達在車頂的設計都是最優的,唯一的問題是造型不夠美觀。
李想的此番言論很快迎來了集度CEO夏一平的回復。夏一平表示,車頂一個激光雷達的視場角為120度,而機蓋兩個的視場角則為180度,且兩者能解決的極端情況也不一樣,在產品能力、體驗上甚至安全性上還是有區別的。
一位激光雷達行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就視場角方面,夏一平的反駁是有道理的。
不過,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高管林放(化名)向記者指出,李想和夏一平言論都不完全正確,從專業角度來看,激光雷達的安裝位置首先要保證足夠的結構剛度和位置精度,可伸縮式的、或安裝在車身表面剛度不足位置的激光雷達方案都有存在潛在問題。
去年以來,被稱為“智能汽車千里眼”的激光雷達加快了上車步伐。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我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市場規模在2026年有望超過430億元,發展空間大。不少車企也紛紛給出了其激光雷達設計方案,安裝個數基本在1-4個,安裝位置更是“百花齊放”。
就激光雷達安裝位置而言,蔚來ET7和理想一樣選擇安在車頂;小鵬P5的雙激光雷達則是分別安在前臉大燈下;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的3顆激光雷達分別位于前臉大燈下左中右三個位置;路特斯Eletre的4顆激光雷達中有2顆在前臉,車頂前后也各有1顆。
針對集度激光雷達的分布位置,林放表示,目前沒有量產車搭載了可升降式的激光雷達,此前有車企在原型車中采取了可升降式的激光雷達,但在量產時仍會采取固定式。同樣,車前蓋作為車身表面剛度不足的地方也不適合用來安放激光雷達,除非此位置剛度有特別加強。
李想隨后也在微博表示,集度激光雷達并不會布置在上述圖片所示的前車蓋上,這應該只是試驗車的擺放位置,如果前部采用2-3顆激光雷達,大概率會布置在保險杠和翼子板上。目前這個位置,最新的行人碰撞法規這一關過不了。
公開資料顯示,理想和集度激光雷達都來自同一家供應商——禾賽科技,且均采用禾賽AT128激光雷達,區別在于理想L9使用了一顆,集度SIMUCar 2.0(軟件集成模擬樣車)則是采用了兩顆。
之前各家車企比拼過激光雷達數量。在去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長城汽車旗下沙龍品牌機甲龍發布海報,稱“4顆以下請別說話”。有資料顯示,機甲龍搭載了4顆華為96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另外,小鵬G9預計搭載2顆速騰聚創激光雷達;威馬M7搭載3顆速騰聚創半固態激光雷達;智己L7搭載2顆速騰聚創半固態激光雷達。
林放向記者表示,車企安裝激光雷達不能只看數量,要看布置多個激光雷達的功能和目的。眾所周知,激光雷達成本昂貴,隨著其個數的增加,汽車成本、算力和功耗都會隨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