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3日電 (宋亞芬)4月11日,中美利差12年來首現倒掛,引發市場關注。中美利差緣何出現倒掛?是否將引發資本外流?美聯儲稱將連續加息,利差倒掛會不會持續較長時間?
中美利差走向如何?
對于中美利差倒掛的原因,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中新經緯研究院采訪時表示:“主要因為美聯儲即將加息。美國通脹那么高,3月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5%,而中國3月CPI僅同比上漲1.5%,兩者對應的利率肯定是不一樣的,出現倒掛是必然的。”
這背后還與全球資本流動邏輯有關。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中新經緯研究院解釋稱:“全球資本流動的基本邏輯是一個套利結構,用低利率的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來融資,去買新興市場的資產,現在這個結構因為美聯儲加息就反過來了。自然利差就會縮小,甚至倒掛。”
近期,美聯儲官員多次釋放出5月加息50個基點、未來或多次加息的信號。這是否意味著中美利差倒掛會持續較長時間?“我認為應該會持續比較長時間。因為美國加息至少要加到2023-2024年。這樣的話,倒掛就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李迅雷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對此也表示認同。陳道富指出,美國現在很大可能會比較快地相對大幅度加息,中國加息的節奏肯定跟美國不會是一樣的,因此中美之間的利差大概率會有所擴大。
利差倒掛將引發資本外流?
由于利差的存在,客觀上中國資本外流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加大。李迅雷分析,除了中美利差倒掛,美國縮表也會導致資本外流,在這兩重壓力下,中國資金的外流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實際上在中美利差發揮作用的時候,還會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約束。陳道富強調,資本跨境流動影響因素很多,比如資本賬戶管制和國際資金的熟悉度。事實上,中美利差的擴大是一個結果,也就是美國的資產特別是債券類資產的收益高于中國,但這里面有三個制衡因素。除了利差,還要關注通脹和匯率。如果通脹很高,利率即便很高,扣掉通脹以后的實際利率并一定高。匯率實際反映了通脹跟名義利率之間的一種制衡關系。另外,還要看后期的變化,如果預期利率處于不斷上升的過程,債券的價格反而會下跌。
“雖然中美利差倒掛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是不能過于夸大這個影響,最關鍵的其實還是可交易資金和市場。大家現在談中美利差比較關注中國跟美國之間的選擇,但它的核心其實是有多少資金是可以在兩個市場同時進行操作的。在投資的時候,利率因素影響有多大。實際上,做投資關注的是風險調整以后的利率或者收益,所以還需要關注除利差以外的其他會影響到風險收益的因素,包括經濟基本面等。”陳道富補充道。
邵宇也認為,關鍵還是要看實際利率。“中國2022年CPI哪怕是3%那么高,實際利率也在0附近,而美國哪怕十年期債券利率達到3%的高度,通脹降到5%左右,實際利率也是負的。從實際利率來看,中國還是維持對美國的一個正向利差,但是現在市場可能還是比較多地從名義利率進行直觀判斷,才會有目前的壓力。”
不過,從邏輯層面來看,邵宇也表示,利差可能會引發資本去購買發達經濟體的國債,而這就意味著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的壓力和一部分資本流出的壓力。
此外,李迅雷指出,中美利差倒掛還會影響中國引進外資,對于資本市場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中國該如何抉擇?
利差倒掛將對中國宏觀政策形成掣肘?中國該如何盡量削弱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此,邵宇認為,可能會對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部分壓制,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再大幅度降息。
陳道富也表示:“我覺得中美利差倒掛肯定會給中國的貨幣政策增加一些約束,但是當前情況下這種約束有多大?我認為政策上我們還是可以做到‘以我為主’。”
陳道富進一步分析,當我們的政策著眼于本國經濟基本面,著眼于夯實本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最終其實有利于各國資金對中國經濟的認可。由此就可以降低可能面臨的經濟風險和彌補一些短期利差的影響。
對于中國未來可能實施的應對政策,陳道富預測,降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實際上,降息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降息的時機也不大合適。
李迅雷則建議,接下來要刺激國內經濟,尤其是要刺激消費。“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自身的問題,比如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CPI剪刀差問題,剪刀差那么大說明內循環不暢通。PPI向CPI傳導不暢,整個經濟增速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暢通內循環。一方面是靠投資拉動,包括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另外一方面要靠促消費。”
陳道富也強調,中國應該珍惜現在國際市場還相對平靜的條件,政策上更著力于發展本國經濟。(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