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國內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愿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昨日(9月23日),國新辦就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大事中事后監管舉措舉行發布會,國家工商總局外資局局長馬夫稱,《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行以后,“未來有望形成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局面?!?/p>
在昨日的發布會上,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司長黃國梁透露,目前,國家質檢總局正在抓緊制定質量失信黑名單管理辦法,所建立的企業信用檔案數據庫已采集企業質量信用檔案信息94萬余條,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互聯互通。
雖然按照工商總局的部署,從10月1日起,《條例》才正式實施,不過已經有部分省份提前實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工商總局針對提前實施條例的部分省份進行了調研,以搞清楚“自主公示的這部分信息到底有多少企業選擇不公示,有多少企業選擇了部分的公示和全部的公示?!?/p>
根據工商總局的調研,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省選擇全部不公示的企業占到總數的80%,選擇部分公示和全部公示的企業占到20%。而在遼寧省,選擇全部公示的比例更大,有將近30%的企業選擇了部分和全部公示。
“這才剛剛開始,就已經有這么高的比例,比我原來想的比例高得多,相信隨著逐步推進,更多的企業會選擇除了確實跟自己的商業機密有關的不公示之外,其他信息基本都會公示。”馬夫稱。
此外,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忙著建立全國企業的質量信用檔案系統,黃國梁表示,質檢總局非常重視企業質量信用檔案的數據庫建設,目前已經形成涵蓋省市縣的質量信用信息采集鏈條,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互聯互通。
在昨日的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包括工商總局在內,已經有多個部委表示將會在各自領域內建立黑名單制度。
根據昨日質檢總局的消息,質檢總局已經基本建成了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的全國企業質量信用檔案,目前已采集企業質量信用檔案信息94萬余條,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在質檢總局所管轄的行業領域內,截至2013年底,質檢總局已經累計向社會公布了86223家企業生產的93602批次產品抽查結果,其中包括10554家不合格企業的10870批次抽查不合格產品結果。
馬夫稱,“據悉,中央各個部委都在制定與自己行業管理相適應的‘黑名單’,而且我們也在構建這樣一個聯合懲戒的機制。相信隨著聯合機制的推進,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局面一定會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