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新加坡7月18日訊(記者陶杰)7月17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新加坡“慧眼中國環球論壇”2014年年會發表演講,闡述他對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觀察,并對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四條路徑: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是經濟結構再平衡;三是深化體制改革;四是中國經濟再融入世界經濟。
曾培炎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新興經濟體表現搶眼,中國一時間被大家塑造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2010年以來,中國GDP增速十多個季度下行,分析家開始擔憂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有些人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即將“崩盤”。未來中國經濟究竟向何處去?成為當下時髦的話題,對于管理經濟的決策者、探究規律的經濟學家和尋找商機的企業家,都具有一種吸引力。
曾培炎認為,中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后,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一些條件發生了變化,人口紅利遞減,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外部需求趨弱,再加上經濟總量基數增大,未來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是必然趨勢。曾培炎說,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經歷經濟快速起飛的階段后,就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期。亞洲、拉美的很多國家經過20年左右高增長后,經濟發展變得緩慢甚至停滯,有時還伴隨著收入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凸顯等問題,這就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而現實是只有少數國家跨過了這個階段,更多的國家則沒有這么幸運。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6747美元,成為典型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擺在中國面前一個極具挑戰的難題。
曾培炎說,中國領導人對這種風險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增速換檔期”,應更加理性地看待經濟發展的速度,并將此稱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強調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努力探索從傳統發展模式向新發展模式轉變的新路徑、新動力和新方向。曾培炎認為,中國經濟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少需要經過上述提到的四條途徑。
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曾培炎認為,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中國過去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大量的能源資源消耗、廉價勞動力和土地供應。時至今日,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根據一般增長理論,中國到了一個需要更大發揮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階段,應該把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主攻方向,更多依靠創新和人力資本實現價值創造。
中國政府提倡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知識經濟,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著力保護知識產權,更多地讓科研人員分享對創新成果的權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培訓力度,增加研發投入比重,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目前中國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達2%左右,總量僅次于美國。新加坡強調人才立國,轉型發展的實踐十分成功,很多好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中國勞動者素質近年來不斷提升,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年以上,每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比 10年前翻了一番。雖然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在減退,但高素質勞動人口的人力資本新紅利正在形成,這為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良好基礎。這些高素質勞動者充分就業,還將會形成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無疑將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如果說,以往中國經濟發展靠的是“物的投入”,那么未來就必須“以人為本”。
曾培炎在談到經濟結構再平衡問題時說,當代中國經濟管理者先后經歷了兩種煩惱。30年前,商品供不應求,必須想方設法加快生產。30年后,面臨產能過剩,又開始研究如何“去產能化”。這反映出市場供求總量的巨大變化。曾培炎認為目前的過剩是相對的,主要是一般加工業的過剩,如過去重點發展的重化工、鋼鐵、裝備制造、煤炭、初級產品等,這些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是高端制造業、新能源、環保產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仍然短缺。譬如,IT產業所必需的集成電路,近年來進口額已開始超過原油,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服務貿易逆差超過1000億美元。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這說明,中國還需要推動產業結構的再平衡,加速 “優二進三”進程。“優二”是指優化升級第二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進三”是指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