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據騰訊財經、鳳凰網綜合報道,爭論多年的商業銀行存貸比考核指標終于迎來松動。昨日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從2014年7月1日起實行。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信貸步入實質性寬松階段。
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
銀監會將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計算存貸比分子(貸款)時扣除六項,計算分母(存款)時增加兩項。其中扣除六項中,包括支農、涉農、小微企業等不再納入存貸比考核。增加兩項包括,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凈額。此外,銀監會將對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
所謂的貸存比,即為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的比例。為抑制商業銀行過度提高貸存比,防止銀行因資金不足而可能產生的銀行擠兌風險,監管層筑起了一道屏障,也即是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
引導信貸投向小微、三農
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基本符合市場預期,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提供上述部門的監管成本,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配置到“調結構”領域,符合政策定向寬松政策特征。但棚改的專項貸款并未具體提及。
此前,商業銀行為規避監管紅線,找到了不少“創新性”的方法。由此形成的放貸體系,被含糊地稱作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結果導致金融脫媒現象,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無法輸血給實體經濟。
融資熱,實體經濟則遇冷就是對這一現象的諷刺。更可怕的是,這些舉措帶來了不少現有監管體系未能覆蓋的風險。
適度調整存、貸的統計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銀行信貸投向小微企業、“三農”等需要信貸支持的領域。
專家觀點
李大霄:
對股市回暖形成良好環境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雖然存貸比指標短時期內難以取消,但計算口徑進行調整表明信貸步入實質性寬松,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同時對股市回暖形成良好的環境。
管清友:
寬信貸助力穩增長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經濟下行,實體可獲得的信貸資金不足,而融資成本高企,如果此時將部分金融機構存貸比放開,會通過寬信貸助力穩增長。另外從非標監管的角度看,適度放開存貸比,有助于防范非標收縮引發的信貸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