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立良
“4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超過1000億元,在市場預期之內。從外匯占款逐步減少的趨勢看,匯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熱錢的流入,市場出清能力有所增強。”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交易員稱,匯改的功效還需要結合結售匯、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以及跨境人民幣支付等數據來進行綜合分析。
央行昨日晚間更新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按部門分類)顯示,4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95021.13億元,較上月末增加1169.2億元,表明境外資本繼續流入國內。這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連續第9個月增加,但規模為8個月以來的新低。3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1891.97億元。
自2014年3月17日起,央行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央行新聞發言人稱,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基礎,也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未來將根據外匯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此舉被市場認為是對國際熱錢押注人民幣升值的反擊。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交易員稱,盡管4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創下了八個月以來的新低,但在當月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走弱0.66%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仍在購入外匯,表明境外資金仍在押寶人民幣升值。
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包括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買賣的外匯,但主要反映的是央行交易的外匯。多數分析師認為該數據反映了海外資本的流入和流出情況,因為流入中國的外匯大多都會賣給央行。
央行更新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按部門分類)還顯示,4月末財政性存款余額為36684.43億元,較上月增加5621億元。與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新增規模相抵后,4月份市場因此減少的流動性為4452億元。
本周公開市場凈投放440億元,上周則為凈回籠600億元。而且本周央行暫停了3年期央票續作的操作手法,改為“平短放長”,體現了穩增長背景下貨幣政策中性略偏寬松的定位。
業界專家認為,綜合已經發布的金融數據和公開市場操作的變化以及為穩增長推出的若干微刺激政策看,全面降準推出的時機仍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