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我國在新形勢、新格局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
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2014年六大任務之首,糧食安全成為國家的“一號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必須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形勢,作為中國大型國有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通過打造全產業鏈,整合糧油食品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打通國際國內市場,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以市場化的方式做好糧食安全“安全閥”,保障食品安全,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有營養,提高中國人的生活水平。
“中糧,忠良,就是要‘忠于國計,良于民生’?!敝屑Z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說,“糧食,是國計,也是民生。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我們肩負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穩定市場供給和價格的責任、為群眾提供安全營養健康食品的責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責任不能變?!?/p>
全產業鏈應對糧食安全隱憂
糧食安全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同時糧食進口也在波動中創新高。2012年中國進口的糧油食品接近1億噸,占國內消費量接近13%。如果由國內生產,至少需要6億畝耕地。
不到10年時間,中國從農產品凈出口國變成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這是由中國龐大的人口、快速的經濟發展、不斷深化的城市化進程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中國正處在城鎮化率提高和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階段。大米、面粉等主食消費呈下降趨勢,肉蛋奶、植物油、糖的消費持續攀升。過去10年,我國肉類消費增長了1/4,飼料占糧食總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0%以上,植物油消費翻了一番,糖消費增長125%。未來消費結構升級還在不斷加快,這種增長趨勢大致要持續到2025年。
人多地少水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業增長的速度趕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同時存在結構性短缺和區域不平衡。近年來,國內糧食生產越來越向黃淮海、沿江及東北地區等主產區集中,糧食生產和消費呈現出的區域不平衡加劇,糧食特別是成品糧流通環節的低效率,成為區域市場糧油食品安全的隱患。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認為,要正確認識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口糧安全、谷物安全還是食物安全,是生產量的安全還是供應能力的安全,是單純的數量安全還是數量質量雙安全。中國應該成為國際糧食供應系統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建立系統的保障體系,以開放的思維去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同時企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糧集團看來,通過積極打造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效率,夯實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
“全產業鏈”的大型企業集團,可以通過規模化的種植、收儲、流通、加工、銷售,理順各個環節間的匹配與連接,成為各個環節的組織者,實現資源整合,推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同時對資金需求大、耗時長、技術水平要求高的大型研發與技改項目,進行大規模投入,使得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產量增加,從源頭上提高糧食的供應量;使得糧食得以更高效地生產和流通,減少浪費,使用更有效率,更科學。
中糧在全產業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全球資源配置,通過遍及全球的網絡和國內倉儲物流節點的布局,構建了“內外結合、南北流通”的糧食物流體系,形成了大流通、大貿易、大加工的格局,成為中國糧食內外貿一體化經營的主渠道,糧食貿易、物流行業領導者,最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之一,躋身世界五大糧商。
在上游,通過不同形式的組合,結合自身優勢,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了整個產業的標準和價值;建立了國內較大、較完善、具市場競爭力的糧食物流體系,提高國內糧食流通領域效率,設施遍布國內16個省市自治區,覆蓋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關鍵物流節點,初步構建起“內外結合、南北流通”的糧油流通體系。建立了遍布全球的貿易渠道,經營以糧油糖為主的農產品和食品進出口貿易業務,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全球資源配置;在稻谷、小麥、油脂、玉米、飼料、番茄、糖、大麥、肉食、乳業等鏈條上進行資源配置,在中國的優質產區和具增長力的銷區進行布局,形成了遍布全國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格局,年度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達5176萬噸;通過230萬家覆蓋全中國的終端銷售網點,與億萬中國人的餐桌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這些布局和能力使得中糧集團從根本上夯實了糧食安全的保障基礎,能夠更好地服務國家宏觀調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面臨國內糧食安全形勢,我們將重點關注供求較緊張的、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商品,比如油脂油料、食糖、肉食、玉米等;并將產業鏈延伸到品牌食品的環節,加大在研發創新、品牌打造、渠道建設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敝屑Z集團總裁于旭波表示,要提高米面油糖肉奶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民生類食品的市場份額,提高原料向終端消費品的轉化率,真正實現“從田間到餐桌”。
“三糧”合一打通北糧南運瓶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歷史上的南糧北運變成了北糧南運、中糧西運。糧食安全包括糧食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空間結構平衡。即使國內糧食生產和庫存能夠滿足糧食需求,只要糧食流通體系特別是糧食物流體系出問題,導致主產區或倉儲庫點的糧食不能按時足額地運到主銷區,糧食供求平衡同樣會出現大的問題。
服務糧食安全需要建立起高效運轉、全面服務、調得動、用得上的糧食流通服務體系,把糧食供應到千家萬戶。
2013年12月30日,中糧糧油與華糧在忠良書院召開重組大會,“中糧貿易公司”正式成立。至此,中糧、中谷、華糧三家糧食央企“三糧合一”,實現了糧食內貿、外貿、物流業務的統一,將加速中糧全產業鏈戰略的推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宏觀調控。
整合后的中糧貿易公司,擁有完善的設施體系和資產規模,具備395億元總資產、1050萬噸總倉容、2300萬噸港口中轉能力、12萬噸日發運能力、4.6萬噸日烘干能力,經營能力大大增強,市場影響力大大提升。旗下北良港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糧食港口、我國“北糧南運”的樞紐。
中糧貿易公司是在原中糧糧油和中谷糧油重組的基礎上,與華糧集團的再重組。中糧糧油傳統上主要做糧食外貿業務,中谷糧油主要做糧食內貿業務,華糧集團主要做糧食物流業務。從貿易物流的角度來說,這三塊業務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強大的貿易物流體系,必須打通內外貿,物流設施、物流體系、物流能力是保障內外貿能力的基礎。
中糧在種植養殖和農業服務、貿易物流、農產品加工、終端消費品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展開布局,但在上游環節發展相對薄弱,物流設施的新建、物流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在并購華糧之后,華糧原有的獨具優勢的糧食收儲、物流設施體系能迅速納入中糧的整體戰略布局中,與中糧的“全產業鏈”戰略實現無縫對接。
整合后的中糧貿易,在收儲環節,能迅速優化完善收儲布局,實現糧源高效覆蓋,增強糧源掌控能力;在物流環節,掌握關鍵物流節點,依托東北鐵路節點和北方港口,實現與銷區關鍵港口和鐵路物流節點的聯動,形成強大高效的物流體系網絡。這保障了糧食“收得上來、運得出去”,以最高效的方式實現糧食資源從產區到銷區的流動。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重組大會上表示,面臨新的糧食安全形勢和國際競爭格局,如何實現糧食從生產到銷售的無縫鏈接,如何保障糧食的高效流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中糧任重道遠,中糧貿易公司生而逢時。
隨著中糧集團糧食流通業務板塊實現中糧、中谷、華糧“三糧整合”,糧食物流業務得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4年1月11日18:35分,隨著50輛北良L18型散糧車從東北曲家店鐵路戰略裝車點準時駛出,中糧系統開行的又一條散糧入關直達班列——“曲家店—岳陽北”班列正式開啟,這是繼去年“白平—蚌埠”、“松原—城陵磯”兩條散糧入關線路之后,中糧開行的第3條東北產區至關內銷區的散糧班列線。
在運輸旺季,包糧入關運輸難是全行業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老大難問題,散糧車直達入關項目的穩步推進將改變目前北糧南運的市場格局和運營模式,打破長期以來由于鐵路運力不足而導致的北方糧食進入關內銷區市場的物流瓶頸,推動中國內陸地區糧食物流“四散化”運輸新模式的普及,給中國糧食物流發展帶來一場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