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朱 波)近年來,我市縣域工業集中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松散發展到聚集發展的轉變。目前,全市有10個縣域工業集中區納入省級重點發展園區范圍,總規劃面積8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20.3平方公里,在建面積10.3平方公里;近三年累計完成基礎配套設施投資25.66億元,完成產業項目投資168.5億元;累計入園企業246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3戶。集中區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但我市的集中區在建設發展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尤其是許多與企業關系密切的生產性、生活性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比較滯后,尚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二是整體規模還比較小,尤其是帶動產業發展的大企業、大項目更少;三是產業特色不夠鮮明,有些縣域工業集中區對產業發展方向比較模糊,主導產業定位過于寬泛,入園企業行業關聯度較低,集中區的集聚效應未能得到充分顯現,尚未形成與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相適應的產業格局;四是支撐作用不夠突出,全市10個省級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入園企業平均28戶,比全省平均數少19戶,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8%,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30%,上繳稅金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3.9%,對縣域經濟的帶動支撐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集中區在建設資金來源、用地保障、職能發揮等方面存在較多困難。
工業集中區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和載體,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城鎮化、促進“兩化”融合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各縣域工業集中區在實現初始發展、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后,該如何實現提升發展、可持續發展?
創新思維,著力構建集中區建設發展宏觀架構體系。隨著集中區的發展壯大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集中區建設發展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依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推動有形的園區建設發展。應舍得放權,將可以由市場來辦的事,放手讓市場主體——企業來做,乃至將部分政府職能授權于企業,依托骨干企業和市場機制,壯大原有集中區,開發建設新的集中區,推動園區持續發展。
創新方式,著力構建集中區建設發展多元投資體系。以有效配置資源為目標,積極探索園區發展新路子。園區建設可以企業為主體、引進社會資金參與園區開發建設,形成政府聚合要素支持發展,企業主導加快發展的格局。發展模式可借鑒成都“一區多園、一園一產業”,支持鼓勵骨干企業單獨建園,或者與關聯企業合作建園,推動綜合產業園區向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產業園區轉變。依托園區發展產業,聚合產業壯大園區,大力引進關聯產業進入園區,努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促進主導產業由松散發展加快向聚合發展轉變。更加重視小微企業發展,依托集中區建設小微企業孵化基地,積極發展專、精、新、特小微企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推動園區由突出培育重點骨干企業向兼顧小微企業發展轉變,逐步形成大、中、小、微型企業全面互動發展局面。應堅持打特色牌、綠色牌,把集中區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技術創新、打造地方工業品牌、區內產業配套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園區經濟優化升級。特別要注重引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高附加值企業和節能環保企業,嚴禁工藝淘汰項目、產業雷同項目入園,嚴禁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入園,努力提升園區產業層次。
創新政策,著力構建集中區建設發展政策支撐體系。圍繞制約集中區發展的資金、土地兩大突出問題,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努力構建政府投資、銀行貸款、社會融資、招商引資“四位一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竭力拓展融資渠道。結合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以園區為載體,成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園區創投公司、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中小企業互助資金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五大融資服務平臺,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又為集中區建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著力處理好土地收儲與申報的關系、盤活存量與擴大增量的關系、審批指標與投資強度的關系,想方設法破解用地難題。國土部門對集中區用地要超前謀劃、跟蹤服務,優先保障集中區建設用地需求;加大集中區土地收儲力度,確保企業用地;積極盤活城區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工礦企業用地,采取收購、土地置換等形式在集中區擴大再生產;用足用活政策,加強溝通協調,盡可能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同時,堅決防止占有土地資源、弱化投資的問題,著力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