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資本外流、本幣貶值的壓力并非僅僅發生在中國,而是在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同步出現。5月以來,泰銖、印度盧比、韓元等貨幣都一改去年以來的走勢,開始對美元明顯貶值。
央行“反常”
到目前為止,這場“大錢荒”持續了足足一個月。在此期間,不僅資金面的緊張程度超出預期,央行的“反常”舉動,更是讓市場人士跌破眼鏡。
5月下旬,受外匯占款流入減少、季節性財政稅款上繳和月末因素等影響,銀行間資金利率逐步走高。進入6月份,隨著端午節前商業銀行現金備付壓力上升,資金利率持續飆漲,隔夜Shibor逼近10%。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央行并沒有施以援手,央票發行與正回購操作照做不誤,逆回購與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依然停留在傳說階段,打破了市場關于央行節前“放水”的慣性期待。
節后,資金緊張格局一度有所緩和,但遲遲未見實質性改善,并且資金成本從本周二開始再次飆漲。和往常一樣,市場越緊張,就越是期盼央行出手。而作為一種姿態,央行在本周堅持央票發行,盡管兩次發行量不過20億元,但逆回購繼續引而不發。
申銀萬國[0.00%]最新分析認為,地量央票的繼續發行表明央行繼續堅持不放松信號,降息降準或者SLO等比較渺茫,尚不可過于期待。
不過,也有學者對當前的“錢荒”現象表達了一定的憂慮。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就對本報表示,短期內存在央行的強硬態度人為制造流動性緊縮,并導致實體部門貸款利率走高的風險,從而為已然乏力的經濟活動雪上加霜。他建議,央行應該盡快再次引入逆回購操作,以安撫銀行間市場的恐慌。
“當前銀行間的最大問題不是缺少資金,而是機構太悲觀。要想扭轉悲觀預期,應當出臺降準措施,讓資金面告別失控狀態,這才真正符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求。”資深市場人士劉植對記者說。
民生銀行[1.72% 資金 研報]金融市場部首席經濟學家李志強告訴記者,中國沒有一個市場化的將預期體現出來的平臺,市場不知道央行的意圖,央行不清楚市場的預期,這會導致預期的硬著陸。“央行或許只是希望把流動性收一收,沒想到讓市場措手不及。”
鐵血“糾偏”
在銀行間市場迎來歷史性的緊張格局之際,央行為何遲遲不肯“放水”?一些分析人士猜測,這或許反映了新一屆政府應對金融風險隱患的強硬姿態。
“我們認為對金融風險的控制是近期流動性收緊的主要原因。”高華證券中國宏觀經濟學家宋宇在研究報告中稱,預計此舉將導致短期內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但新政的有利影響在于,這些改革舉措應該會降低系統性風險,并可能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速。
在華泰證券[-0.46% 資金 研報]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看來,央行的意圖是打壓風險偏好,促使商業銀行以更加謹慎的方式管理資產負債表,特別是控制一些機構流動性錯配的風險。他認為,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信用膨脹非常厲害,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多增3萬億元,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風險。
多位商業銀行人士向本報記者稱,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及“影子銀行”迅速擴張,其所蘊藏的風險引發了決策層的關注,央行近期的舉動正是要對此進行調控。
“能明顯感覺到,對比之前的所作所為,此次央行出現明顯變化。”李志強說,“以前只要貨幣市場資金比較緊張,央行都會投放,熨平市場波動;這次央行有意讓資金成本往上走,希望資金能夠向實體經濟更有效率的方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