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經濟發展的“成績單”,中國風頭一時無兩: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10年來增長近13倍,財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人均GDP達4400美元。全球經濟一片肅殺,中國個人或家庭資產超10億美元的富豪卻飛躍至146人,專家說,明年中國還將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第一大國。
但是,普通人的幸福感并沒有因掙錢而改善。今年蓋洛普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12%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生活美滿。一些忙完掙錢的中國人環顧四周,開始追問:為什么竟有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丟了良心?
名牌牛奶中出現致癌物;地溝油上餐桌;有農民把 “瘦肉精豬”賣給全國最大的“屠戶”,端上家家戶戶的餐桌;一些醫生“推銷”檢查、手術和高價藥;醫患矛盾頻發,有病人揮刀砍向救治自己的女醫生……
“良心”或道德之辭,以前只用來拷問市場中的“部分無良奸商”,現在卻因和每個人的利益相關,而引發了難以回避的公共焦慮——人們每天都要吃飯,永遠不能避免病痛、變故和老去。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的面貌越來越光鮮,很多人卻回味起多年前的“樸素心境”:那個溫暖良善、合作共生的世道去了哪里,為什么很多行業的從業者都失去了道德底線?
經濟發展必然導致職業倫理的滑坡嗎?
溫家寶總理今年也多次提到道德。他說,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近年來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