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ㄖ行戮W)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近日公布了20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數據顯示,2010年民企500強迎來了快速發展,吸納561萬人就業,戶均員工1.12萬人,比2009年增長24.03%。然而,被視為中國民營經濟“風向標”和“晴雨表”的民企500強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一業獨大”,即一、二、三產業相比,二產工業強,一產農業和三產服務業弱。
雖然名列前三甲的有華為和蘇寧,讓人感到稍許欣慰,但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86581億元,增長9.2%。這個增長速度不僅低于第二產業11%的增速,甚至低于GDP9.6%的增速。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慢于第二產業和GDP增速的情況并非一日。
第三產業的困境源于三點:
首先,政績工程、商業驅動釀“短命”怪象
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而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學者通常把國內建筑短命現象的原因,歸納為“政績說”與“暴利說”。一屆政府一個想法,規劃改來改去。人們把“規劃跟著領導變”形容為“三拍”:一拍腦袋,就這么定;二拍胸脯,我負責;三拍大腿,又交學費了。反正,“拆一次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了GDP”。而這嚴重損害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這時,我們的規劃本身就像戀愛中的犀牛,盲目,缺乏遠見,把搞實業,發展第三產業的錢花在了短期政績與利益上。
其次,城市白領過著“通脹”生活
2009年以來,我國物價持續上漲,直至今年6月份CPI再創新高。食品漲價、日用品漲價、快餐店、出租車費都跟著漲價,而這些全是城市白領的集中消費區域。另一方面,這一人群的家庭資金鏈脆弱,而近期密集出臺的提高住房按揭首付比例、提高房貸利率等政策,普遍累及中等收入人群。以每月工資4000元的白領人群為例,如若其給家里寄1000元,吃飯開銷1300元,單間房租1000元,交通、通訊費200多元,衛生洗滌化妝等日用品幾百元,其結果是白領徹底變成了月光族。
自此,物價敏感人群已由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階層擴展,影響類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擴大。原本屬于“社會穩定器”的中等收入人群生活質量下降,不安全感加重。
由于中等收入者的“低收入心態”,物價不斷攀高導致不少人“囊中羞澀”,服務產業由此受到的影響已經很明顯。
最后,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
按照產業演變規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就越高。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有和好的基礎,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游刃有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美國高達70%。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好的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比如目前我國的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尚不到50%,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依然未變,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只有51%。再以制造業為例,有研究表明,中國目前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如此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靠大量投入勞動力數量加以彌補。
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甚至倒退的勢頭。毫無疑問,這是給經濟失衡亮起的一盞“紅燈”。俗話說“小孩沒娘說來話長”,想要解決第三產業發展困境,首先要進一步提高第一、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為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準備條件;其次,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出臺切實的政策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使第三產業不會因“缺血”而停滯發展;第三要不斷完善市場競爭體制,打破阻礙第三產業發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