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在內部麻煩不斷的同時,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似乎也有愈演愈烈的勢頭,連日來接二連三對“中國制造”出招。專家表示,歐盟頻舞“貿易保護”利劍,實則意在要挾中國擴大市場,其對華“又打又拉”的貿易政策顯露無疑。中方應該做好應對未來更多貿易壁壘的準備。
提關稅加反傾銷,歐盟正在接二連三地對華出招。
在史上最嚴苛的玩具安全新指令開始實施后10余天,歐盟委員會于8月1日向中方遞交相關通知稱,將對中國自行車繼續征收48.5%的懲罰性關稅;同時,自9月中旬起,歐盟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瓷磚征收為期5年的懲罰性關稅,稅率最高為69.7%;另外,歐盟委員會還正在對從中國進口的玻璃纖維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一旦調查結果確立,歐盟將于2012年3月底前對上述產品征收臨時性關稅,并可能于9月底前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關稅。
歐盟官員表示,中國產品低廉的價格打擊了歐盟同行,必須要用關稅等反制措施保護歐盟生產商。而在業內人士分析看來,歐盟頻舞“貿易保護”利劍,實則意在要挾中國擴大市場,其對華“又打又拉”的貿易政策顯露無疑。
暗藏玄機?
為何歐盟從中國進口廉價商品,得了便宜卻還不斷“找茬”?商務部研究院歐洲所專家姚玲告訴記者,其實,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有著微妙的玄機。“金融危機過后,歐盟一直以出口作為拉動經濟的增長點,近期歐盟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一方面,意在緩解對華貿易失衡,而最重要的是,歐盟想以此‘要挾’中國開放市場。”姚玲說。
她進一步分析指出,近年來,歐盟對華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長期的貿易失衡讓歐盟憂心忡忡,在歐盟眼中,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塊“大蛋糕”。歐盟在對華貿易領域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圍繞著其“擴大出口”的貿易政策。在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及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等多重打擊下,歐盟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因此,歐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想要打開中國市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任國華指出,在這個國際化的市場上,無論誰以何種形式發起的貿易保護,最終都會自食其果。“尤其是歐盟和中國,雙方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其抵制中國對其出口的最終結果,極有可能是非但沒有打開中國市場,相反還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任國華對記者直言。
相互依存
雖然歐盟對“中國制造”又是設置壁壘又是發起反傾銷調查,但受訪專家指出,歐盟并不會輕易關上大門。
早在去年11月,在歐盟制定的新的貿易發展戰略中,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已經成為歐盟未來5年里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雖然中歐貿易糾紛一直存在,但長遠來說中歐貿易前景是光明的。”任國華對記者說,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中歐貿易呈現出一番火熱的場面。
統計顯示,1月~6月,我國與歐盟的進出口累計額達到2658.9億美元,同比增長21.3%。其中,出口16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進口1014.1億美元,同比增長29.1%,創造了金融危機后中歐貿易增長的新紀錄。
任國華告訴記者,中歐雙方的貿易結構互補性很強,不過歐盟在中低端制造業方面也與中國存在很多重疊,因此彼此間競爭非常激烈。此外,歐盟政府也很善于出面保護其生產商和貿易商,所以對華“出招”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任國華看來,雖然中歐貿易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但中國與歐盟同作為當今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經濟體,加強貿易合作、化解分歧和摩擦對雙方都具有巨大的利益,中歐貿易發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