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金融危機中,一位名為瓊斯·保爾森(John Paulson)的對沖基金經理,登上了人生及事業的巔峰。他管理的對沖基金——信貸機會基金(credit opportunity fund)從這次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
根據《機構投資者:阿爾法》雜志的統計,在2007年,總部位于紐約的保爾森對沖基金賺到了令人瞠目的37億美元。面對這位“對沖基金之王”,連高傲的索羅斯也卑微地請求和他共進晚餐。
保爾森當時解釋說,他獲利的主要方法就是:看空次按市場,買入CDS合約。當次按違約率上升的時候,CDS的價值也上升。
CDS信貸違約掉期是一種衍生品,類似一個保險合同。債權人通過CDS合約把債務風險出售給他人,就像是給債務買商業保險,合約的價格就是保費,如果出現債務償還困難,“保費”(CDS合約價格)就會快速上漲。
然而,事實的真相在兩年后的今天被揭開了。瓊斯·保爾森,這位中文譯名看上去與原高盛董事長、前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很相似的對沖基金業的“皇帝”,終于脫下了皇帝的新裝。
原來,世界上并沒有什么“超人”,保爾森賺取的200億美元和他37億美元的個人薪酬,逐漸被證明很可能是一場刻意的設局洗劫,洗劫了那些不知情的投資者。其情節相當于他構建了一個注定要變成垃圾的投資組合,然后把這個組合賣給別的銀行,而他卻反手做空。用中國的俗話說:挖坑讓你跳。
你也很容易成為這樣的超人,只要你找到一家像高盛那樣,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投資銀行和你聯合做局,愿意幫助你把垃圾投資組合賣給別人!
一、事發
在襲擊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夜,高盛留給世人的形象到底是發善心的魔鬼,還是沒有好氣的上帝呢?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紙申請法院強制判決執行的訴狀,把聲名顯赫的高盛推入了華爾街證券欺詐丑聞漩渦的核心。
在4月16日遞交給美國聯邦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的起訴書中,美國SEC鎖定高盛集團旗下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Co.)及其31歲的年輕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Fabrice Tourre)兩名被告,指控其在兜售由其設計的合成型擔保債務權證——ABACUS 2007-AC1過程中,刻意隱瞞保爾森(Paulson &Co. Inc)對沖基金明里協助設計投資組合,但暗中反手做空這一與投資者利益嚴重沖突的重要信息,致使買入ABACUS 2007-AC1的投資者損失達10億美元、保爾森對沖基金獲利近10億美元,高盛從中漁利1500萬美元,要求法院對被告判定禁令救濟(injunctive relief)、追繳不當獲利、賠付判決前利息和經濟處罰。
高盛隨即向美國SEC展開猛烈反擊,先是指責法律指控沒有事實和依據,爾后又將一盆政治陰謀之臟水潑向美國SEC,甚至放言起訴高盛是對美國的傷害。
盡管美國SEC與高盛對決的勝敗結局無法預料,但起訴書中的指控內容所展現的,宛如一部以高盛為主角兒的華爾街證券欺詐丑聞大片。
睿智的錢鐘書先生早就幽默地告誡過人們,上帝只是發善心的魔鬼。那么,在襲擊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夜,高盛留給世人的形象到底是發善心的魔鬼,還是沒有好氣的上帝呢?
二、設局
“那些付出真金白銀的投資者既無分析工具,又無操作機制,根本不可能在可預見損失發生前采取任何行動。”
2004年末至2005年初,總部位于紐約、從事全球投資銀行和證券投資管理的高盛公司創建了金融衍生結構產品互動交易平臺,負責名為“ABACUS”的系列合成型債務擔保權證(CDO)提供設計、營銷,產品收益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權證(RMBS)市場表現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