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不久,重慶與另外兩家代工巨頭英業達、廣達的簽約也迅速敲定。
模式創新
幾大巨頭進駐后,各地的配套商聞風而動。
劉峰是重慶一家包裝企業的負責人,為了能在配套市場中分一杯羹,4月6日,他前往東莞考察先進的技術設備,準備今年將產能擴充40%左右。
2月24日,剛上市不久的美盈森(002303.SZ)公告稱,將在重慶西部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投資4億元建設環保包裝物流綜合基地。此外,鋰電池生產商波士頓也在1月份與重慶市涪陵區簽訂協議,決定投資1.5億美元建廠,生產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用鋰電池。
郭堅表示,今年的戰略重點將是決戰供應鏈、決戰零部件體系。到今年底,要實現30%的產品使用本地零部件,到2010年底,重慶能夠為當地筆記本電腦生廠商提供60%的零部件,在2012年80%的目標就可以實現。
重慶稱將打造“一區十園七基地”筆記本電腦垂直整合配套體系及產業集群。
一區是指整機裝配區,以西永微電子園為主體,發展整機、顯示器、連接線、芯片等產品;十園則是專業配套園區,例如外圍設備產業園、顯示產業園等,分別位于江北區等10個區縣;七基地全是原材料供應基地,其中包括南川的鋁材供應基地、綦江園區的銅材供應基地、萬盛的鎂材供應基地、晏家工業園的鋼鐵供應基地等。
“重慶這種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方式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郭堅認為,“這將改變當地產業結構生態。”
首先,實現零部件本地化后,將形成筆記本生產的整條產業鏈,帶動各種消費電子產品配套鏈也趨于完善。
此外,新的模式將會促進重慶提高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發水平。
上述重慶市政府高層人士認為,按照傳統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l000億美元的貿易基地,實際固定資產只需1%的投資量,與其說是加工廠,不如說是貿易公司,所以國際巨頭不會把研發放在這些地方。但如果是零部件配套產業基地,有1000億的零部件生產,那么投資至少700億元。
“如此一來,零部件廠帶來的投資,要比三家臺灣代工廠帶來的投資大10倍以上。零部件的研發、資本投資都在一個地方,就會根據市場的情況,適度調整零件的性能,面板性能等。從這個意義上,重慶現在三家代工臺商都是明確在簽約里帶上一個條款,把其在重慶的基地作為他臺灣總部以外的第二基地。”該人士表示。(作者:劉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