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約翰遜50年前對貧窮宣戰,但至今美國貧困比率仍然較高。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月6日報道,50年間,美國貧窮比率只從19%降到15%,有4600萬人仍生活在政府認為低所得的貧窮家庭。
報道說,美國的貧富不均仍像1920年代般嚴重,貧窮和近貧階層人數空前多,而政府對創造機會和終結貧窮應扮演何種角色,又引發新論戰。
報道寫道,美國的失業福利和糧食券計劃讓數百萬家庭得以維生,政府援助老年人的措施最成功,社會安全計劃和聯邦醫療保險,使老年人的貧窮比率從1959年的35%銳減至9%,但光靠政府福利計劃并不能消除貧窮。
安赫斯特麻州大學研究顯示,如把聯邦最低時薪從7.25美元提高到10.1美元,可使約500萬人脫離貧窮。不過,美國窮人最大的希望是加強經濟復蘇,以降低7%的失業率,因為全職工作者只有3%生活貧窮,沒工作者則高達33%。鄭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