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貨架上的食用調和油配方比例往往不得而知供圖/CFP
導讀: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海洋魚油調和油、堅果調和油……市場上的調和油新品不斷,但一些標稱營養價值高、售價不菲的調和油,油料比例不透明讓消費者選購時既困惑又有疑慮。由于缺乏檢測方法,多家專業糧油檢測機構表示無法檢測調和油的具體配比。
市場
調和油只標名稱不見比例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貨架上,食用調和油品種越來越豐富,而配料表上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以某品牌堅果調和油配料表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亞麻籽油、初榨橄欖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這8種油的配方比例卻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調和油,其配料表中僅標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類油的比例不詳。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金龍魚、魯花、胡姬花、福臨門等品牌都推出了調和油產品,雖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沒有標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對于各品牌角逐調和油市場的原因,玉泉路糧油市場分析師劉敬亮介紹,從價位方面考慮,一般來說,大豆油價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價格相對較高,而調和油價位處于二者之間,從價位上來說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現象
最貴油品冠名成“潛規則”
據了解,多數食用油企業僅僅是將其調和油的配方到相關機構進行備案,并依照要求在產品標簽上“按原料配比從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稱”,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的另一個“潛規則”也由此產生: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油品,并以此進行冠名。而實際上,產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價油占大頭。
按照去年實施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明確規定,包裝標簽上必須標注主要成分信息,并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北青報記者發現,市場上多數食用調和油都是以較為廉價的“大豆油”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后幾位的橄欖油、魚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堅果油等“高級油種”往往被命名到產品名稱中,身價和檔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以同樣是5升包裝的海洋魚油調和油、第二代金龍魚調和油為例,在前者配料表里10種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魚油僅占第6位;后者8種成分配料表里,前三位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但在賣場里,每桶海洋魚油調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調和油貴20元左右。
《標簽通則》規定:如果在食品標簽或說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某種或者數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應標示所強調配料的添加量。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益海嘉里方面曾公開回應,旗下的金龍魚深海魚油的含量約為1.4%—1.8%,但這一數值并未標注在產品外包裝上。
“當下的調和油市場確實還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不能以某種油品的名稱來歸并到調和油名稱中來,這樣容易引起誤導。”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田鴻儒表示。
追訪
專業機構難測調和油配比
北青報記者致電各糧油企業詢問現售調和油配比,各家企業無一例外地拒絕向記者透露相關內容。金龍魚等食用油行業大企業均以技術保密、沒有授權不方便提供為由拒絕透露調和油產品配比。
那么權威檢測機構是否可以鑒定某種調和油中的成分?近日,北青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工作人員表示,油料配比是企業自己的事,質檢中心可以檢測出調和油中過氧化值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地溝油都很難檢測出油料比例,更何況調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