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繪
本報記者 蔣婭婭
最近,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成了網絡“紅”人,用戶們紛紛將自己的頭像照更換成了埃里克·施密特的照片。
并非偶像崇拜,這其實是對谷歌新廣告的抗議。谷歌最近推出所謂“共同代言”的廣告政策,將允許廣告商使用谷歌用戶在Google+社交網站以及Google其他服務上的姓名、照片、評論等信息,以便為自己的廣告產品背書。這一舉措被指侵犯個人隱私,引發了諸多用戶的極為不滿。
谷歌只是一時處在了“風口浪尖”。這背后,實則是一場無法避免的大數據和個人隱私之間的“戰爭”。
谷歌新廣告遭遇尷尬
谷歌新廣告政策所謂的 “共同代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舉個例子,你用谷歌搜索某一個餐廳,網頁上可能會出現你的朋友“張某某”、“李某某”等在這一餐廳用過餐后點了“贊”或是作出其他評價,而且 “張某某”、“李某某”都是實名制的,他們的頭像也赫然在目。然后,你就會對這個餐廳倍兒有感覺,你可能也會依照朋友們的評價來作出一些消費選擇。這樣一來,“張某某”、“李某某”無形中就為這家餐廳做了廣告,成為其形象代言人,甚至有一天,他們還可能得到一些廣告費的分成。
如果你是“張某某”或“李某某”,你是否真的愿意做這樣的廣告,把自己的行跡暴露給其他人?即使廣告的對象是自己的朋友,你可能也不是每一次都愿意無條件分享的。更何況,對你來說,你可能根本記不得以往在哪些地方留下過“到此一游”的墨寶,天知道這種廣告會出現在哪里,又會被哪些人看到。
不過,谷歌也作出解釋:是否參與“共同代言”,其實是用戶自主選擇的。只不過,用戶如果不修改自己共享的批準設置,就是默許谷歌在廣告中使用用戶的各類信息。
即使如此,谷歌的這一新廣告政策還是遭到了 “侵犯用戶隱私”的質疑。美國電子隱私信息中心(EPIC)主管馬克·羅特伯格也指責,谷歌新廣告將網絡用戶照片等信息商品化,有失公允。他同時呼吁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介入調查評估。谷歌用戶們更是紛紛表示抗議,據外媒報道,短短時間里,許多Google+用戶已經把自己的個人簡介照片替換成了施密特的照片,一旦谷歌決定在廣告中使用用戶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都將是施密特本人。
質疑也好,抗議也好,至少目前,谷歌并沒有改變主意,也不會改變其新的廣告政策。因為在谷歌看來,其競爭對手Facebook,早就采用了類似的社交廣告策略。谷歌此舉,意在迎戰。
確實如此,對國內的網絡用戶,其實這種廣告方式,也不陌生。新浪微博也會在用戶主頁信息流中插入“好友在聽”、“好友關注”、“地點推薦”等近似廣告的條目,條目下方也會顯示用戶好友的ID,將用戶當作廣告形象代言人使用。
這些信息的傳遞,有意無意中威脅到了用戶的個人隱私。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如谷歌等,還能對用戶作出一些條款解釋,用戶是否參與了“共同代言”還能有跡可查,更或許,這些大公司還會豪氣地向參與用戶發放一些基于廣告費分成的福利。但是,只要大公司開了先例,難免會有一些不正規的,甚至是無良網站跟上,不經本人同意就擅自用你的頭像或其他信息做廣告,那么你的隱私就完全地暴露了,而且還是你一些全然不知的渠道,會對你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更是無從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