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當賬戶資產達到100萬的時候,王海川開始“還債”了。
當時,券商面向大戶推出了一個透支炒股的方式。比如,賬戶資產達到100萬時,可從券商借出100萬甚至更多的資金用來炒股,就是現在的融資操作。只不過,當時并不合規。這種以小博大的模式,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賺錢時能放大盈利,如果虧損,則可能血本無歸,資金化為零,這在業內被稱為“爆倉”。“那時年輕,過于自信,也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我開始透支炒股,很快爆倉。”他表情嚴肅地說,一夜之間,我從百萬富翁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人。
人生就像過山車,從高處重重跌下后,很長一段時間,王海川仍無法面對現實。“堅持還是放棄?”每天,他都在問自己。
同樣在一個夏日的晚上,王海川睡在小旅館的露臺上,身下只有一張涼席,抬頭看著滿天的星星,他突然發現,除了炒股,自己再難找到能提得起興趣去做的事,“換句話說,除了炒股,我不愿做任何事,也不會做任何事。”直到今天,他仍然這樣評價自己。
那晚,王海川突然有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他跑到樓下,洗了一個冷水澡,多日的迷茫、焦慮、沮喪和勞頓都一掃而光。“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我突然覺得輕松了許多。”他突然用力揮動著手臂,異常堅定地說。
第二天,他在住所附近找到一家營業部,主動幫人打掃衛生、整理報欄,只為有機會接觸股市和投資大戶。那段時間,手頭拮據的他每天只靠兩張烙餅填肚子。但因有股市相伴,他并未感到特別凄涼。
■對話
“海納百川”方可成功
記者:王海川好像不是你的本名。
海川:確實不是,但我很喜歡這個名字,主要是海納百川的意思,這應該是炒股人的追求,也是成功的基本條件。因此,我也用這一名字注冊了陽光私募公司。
銀行股能穿越牛熊
記者:你為何鐘情銀行股?
海川:市場上把銀行股歸類為周期性板塊,認為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銀行股沒戲。但我不這樣認為。銀行就好比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心臟,為各經濟體“供血”,也能穿越牛熊,不屬周期性板塊。此外,市場跌向1849點時,浦發銀行7元多的價位,與其10元多的每股凈資產相比,就像7折買了個便宜貨。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凈資產會更高,那么,折扣率也會更低。國家經濟仍會健康發展,有何道理不敢大膽買入呢?
崇尚巴菲特的價值投資
記者:你的價值投資,在走巴菲特的路線?
海川:是的,我崇尚巴菲特的“在別人恐懼時要貪婪,在別人貪婪時要恐懼”的理念。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我認為,市場已進入了底部區域,向下空間不大。如果發生“黑天鵝”等突發利空事件,上證綜指或會跌至1600點甚至更低。但從總體上看,這種暴跌只是短暫的,不應是常態。目前可大膽建倉。
創業板會產生偉大公司
記者:今年來,與大盤持續下挫相反,創業板指[2.10%]數卻在屢創新高。這是為何?
海川:這也是新經濟背景下的必然結果,相信輕資產類品種的上漲還會繼續,如果短期出現回撤,也是為了后市更好地上漲。在未來,創業板中一定會產生偉大的公司,但同時,大多數企業也必將被淘汰。這也是美國創業板——那斯達克市場給我們的啟示。
不看好傳統產業
記者:你是如何選股的?
海川:以價值投資為主,關注公司的成長性,即行業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目前處在產業轉型階段,新能源、節能環保、頁巖氣、生物質能發電、TMT、大數據、移動支付等都屬未來的投資熱點。長遠看,這些行業均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不看好煤炭、鋼鐵等傳統行業,但銀行除外。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行業雖業績在持續攀升,但因受宏觀調控打壓,所謂“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投資者也不應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