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規劃出臺前期,有關城市群的角逐也顯得日益白熱化。今年6月初,曾經有傳聞稱發改委正在準備打造10個城市群,將我國區域性城市群的數量提升至17個,其中更吸引人的是國家級城市群很可能將會由現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3個,提升到5個。
徐紹史介紹,今后在城市群發展中,力求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
發改委對城市群的發展目標是,下一步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將向世界級城市群發展,另外再打造哈長、呼包鄂榆、太原、寧夏沿黃、江淮、北部灣、黔中、滇中、蘭西、烏昌石等10個區域性城市群,在這10個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區占據大半名額。
目前我國的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十大支柱,10%的面積承載超過2/3的經濟總量。但十大城市群以2/3的全國經濟總量只承載了全國1/3的人口,這是區域差距的問題所在。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楊重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城市群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同時城市群還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人口過度集中、交通擁堵等問題。
我國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也引起高層注意。《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東部一些城鎮密集地區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中西部資源[-3.69% 資金 研報]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鎮化潛力有待挖掘”。
楊重光表示,城市群的發展重在質量,必須要考慮城市本身的結構和環境的容量,在沒有很好的內部結構和各個環境相互協調的作用下,很難得到一個好的發展結果,所以他主張城市群的發展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