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技術轉型給企業帶來的投資壓力非常大,即便現在,上一條生產線的代價也仍然很高,更況當時,并且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生產線折舊期也很短,所以企業就一定要控制住產品的價格,如果產品價格雪崩,盈利能力跟不上,面板企業的業績就會非常差。”
該業內人士認為,今天的市場現狀是2005年前的市場格局造成的。如果沒有2005年前這些廠商的聯合操縱價格,就不會對日本廠商形成那么大的沖擊,也不會奠定現在的地位。
李怒放也認為,當時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廠商作為產業龍頭有所顧慮,又逢技術更新換代,對于一個產業來說是難得的彎道超車的機會。當時大規模投產的主要是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廠商,他們趁著日本廠商在新一代技術上的投資不夠大膽之際,一舉成為世界面板廠商的第一和第二。
上述業內人士稱,當共同對手消失時,當初的結盟在新的市場格局競爭下,出現了分化,有人開始站出來舉報。(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