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八月,熱浪襲人。沿著古金牛蜀道前行至四川梓潼七曲山,兩側古柏森森,翠浪如云。站在署名“帝鄉”的七曲山大廟外,紅墻、碧瓦更顯這座明清風格廟宇的宏偉壯觀。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作為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文昌洞經古樂,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景區內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為主體的人文景觀50多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被譽為‘蜀道奇觀’。”梓潼縣七曲山風景區管委會主任蒲遠富如數家珍,核心景區七曲山大廟是海內外文昌宮觀之祖庭,現存元、明、清古建筑23處,被譽為“古建筑博物館”;總面積2346公頃的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擁有古柏2萬余株,為全國最大純古柏林,被譽為“天然氧吧”、“森林活化石”。
跨進大廟沿石梯上行,魁星樓、天尊殿、丹桂園,雖然遭受了地震的創傷,經過修復的古建筑群仍可見歲月遺留下的痕跡。“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我們在震后文物修復過程中,重點還原大廟震前最完整的形態。”梓潼縣文(化)廣(廣播電視)新(新聞出版)旅(游)局副局長楊學杰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景區控制規劃、消防管網、護林巡邏隊等舉措,盡最大可能對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精心呵護。
登上七曲山頂,山下的金牛蜀道、盤繞縣城的潼江河盡收眼底。橫跨金牛蜀道的牌坊凸顯壯觀,一側的展覽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
“我們在發展旅游、傳承文昌文化的過程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以犧牲文物為代價。在保留大廟完整形態的情況下,向大廟周圍橫、縱向發展,著力打造景城一體,完善景區旅游要素。”楊學杰說,文昌文化廣浩深遠,涉及哲學、醫學、藝術、建筑等十余個大類。“除了每年春秋兩季的帝君巡游外,文昌文化需要更多的載體來展示、認知、傳播、弘揚。”
“根據歷史相關記載,梓潼縣準備在七曲山景區核心區外打造圣景坊。”梓潼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飛濤透露說,歷朝歷代文人名士對文昌“忠孝仁義,濟世救人”的褒獎眾多,這其中蘊含了可挖掘和弘揚的現實內涵。“通過招商引資,擬投資4億元著力打造文昌文化體驗展示區,將其與風景區連成有機整體,重現文昌圣景。”
“僅僅靠文物并不能充分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楊學杰表示,保護與開發既有矛盾也有結合,關鍵在度的把握。“在文物保護核心區外,我們可以建立文藝館、國學堂、年畫村、仿古街,寓教于樂,將文昌文化更深、更廣、更全面地展示出來。”
目前,“文昌圣景”項目正在進行緊張的前期規劃論證。“市場經濟以需求為準則,因此文化也必須跟經濟結合形成產品。留得住人才留得住心,發揚和傳承文化才有立足點和著力點。”楊學杰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