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調查具有一定片面性,上網的人多數比較年輕,某種意義上老人占位子,年輕人壓力會很大,網上很難展現出全景的結果,需要對不同行業、單位、層級的人進行調查。”人社部上述人士告訴本報。
據其介紹,人社部針對延遲退休的調研,將包括不同年齡的工作者,不同層級的職工,企業高管、工人等,各個地方、各行業以及各種類型單位,全面了解其對延退的反映。
延退影響就業
今年1月份,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在回應上海等地試點彈性退休制度時表示,延長退休年齡有利于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能夠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同時也承認該政策會對當前中國就業帶來不利影響。
對于延長退休年齡會影響多少年輕人就業,劉軍勝表示,人社部還沒有相關測算。不過他告訴本報,保守估計,全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大約1500萬-2000萬左右,根據GDP增長情況,每年能解決就業崗位在1000萬個左右,也就是說,即使在正常退休情況下,每年也有400萬-500萬人是找不到就業崗位的。
“延長退休會不會有更多崗位被占,是否會沖擊一部分年輕人的崗位,需要詳細研究。需要找好養老金壓力與就業壓力的平衡,這牽扯到國民福利。”劉軍勝表示。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則認為,中國每年都有新增勞動力2000萬-2400萬人,但新增的工作崗位只有1000萬左右,其中在新增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即其中絕大部分是退休讓出來的位子,“比重不可謂不大,當前情況下推遲退休年齡必然會沖擊就業”。
不過,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則認為,延長退休年齡對就業的負面影響主要發生在實施這一政策的最初幾年,然而這種負面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弱并消失。
但是他也承認,推遲退休年齡對企業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尤其對城鎮正規部門和大學畢業生的影響比較大。
作為一項彈性退休制度,是否對不同的勞動者區別對待,學者也有不同看法。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主任喬健等人曾建議,對彈性延退實行分類管理,通過試點、調研推進,總體上制造業不適合采取推遲退休的制度,適合的行業集中在腦力勞動行業。
“行業里面有不同工種,執行起來會非常困難,彈性退休要考慮個性差異,但是行業層面就過于復雜了。”林義告訴記者。
延退要有高福利
對于延遲退休政策,采訪中一部分學者認為,應該“盡早決策,小步漸進,逐步到位”。
“小步漸進,在一個較長的期限內到位,這是比較穩妥的方式。延長是趨勢,彈性的選擇可以根據個人身體情況,公眾有自我選擇的權利,這樣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接受。”林義說。
林義說,延長退休年齡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國外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不會一步到位,我們現在可以提出這個問題,至于是用5年還是15年,是一步到位還是逐步延長,是漫長的過程。
林義介紹,美國社保制度1935年建立時,即把民眾領取標準養老金的年齡定在65歲。其延長退休制度直到2003年才開始實施,滿65歲的職工延長工作2個月,2004年滿65歲延長工作4個月,直到2015年,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
美國政府目前發放全額社會福利保障金的最低年齡是65歲,如果在62歲選擇退休,只能拿到部分保障金。
以年薪4萬美元年收入的人為例,最早在62歲時就能夠領取養老金,但提前領取每個月只有810美元;而如果他在可領取標準養老金的65歲開始領錢,每個月可以領取123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