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健表示,“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其實跟這些年中國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這個理念。“單純地發展經濟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發展,才能使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這才是發展的目的,這樣的發展才能夠可持續。”
“包容性增長”或被寫入“十二五”規劃
從2007年亞行首提這一概念,到如今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再次倡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08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是“包容性增長”被官方采納和認可的助推器。
莊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金融危機的爆發,實際上是對當時經濟失衡狀況的一種強制性的改變。經過這場危機之后,大家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確實存在不均衡的問題,特別是對投資、出口的依賴性比較強,而中國恰恰受這種沖擊比較明顯。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濟恢復較快。但與此同時,從經濟學家到中央政府都開始思考中國經濟增長如何更加可持續的問題。
這次重提“包容性增長”,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看來,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含義。馬曉河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對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的一個大的判斷。
據悉,即將于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一項重要議程就是研究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向《中國經濟周刊》大膽預言,“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明確提出包容性增長,今后這個概念也將越來越普及并被人們接受。“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是要加強社會建設,所謂‘包容性增長’就是要注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我覺得肯定會寫入的。”鄧聿文說。
嘉賓
莊健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
馬曉河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湯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鄧聿文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
包容性增長
具有不同內涵
《中國經濟周刊》:“包容性增長”作為一個新概念,目前并沒有人給予準確的定義。您怎樣理解“包容性增長”?
莊健:亞行當時在中國提倡“包容性增長”,比較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增長也要是可持續的、協調的、更多關注社會領域發展的。
這種增長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考慮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會領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這種發展的成果。
馬曉河: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長”,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增長應該是互相協調的。
從國內講,首先是和諧增長、科學增長。其次是對低收入人群有利。財富分配應該是公平的,不要造成貧富差距,大家都在增長中獲得利益。第三,這種增長應該有利于社會發展、公共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
從國際講,“包容性增長”應該是A國增長了,不應該去損害或者抑制B國,不要給對方帶來危害;國家跟國家之間應該是協調、和諧的增長,是共贏和多贏的,應該有益于多方。
湯敏: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長”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包括環保、和諧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改變,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含義,就是經濟增長讓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讓其多受點益。比如怎樣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占整個GDP的比重,怎樣增加工資收入,這些就是“包容性增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當然還包括怎樣增加農民的收入,因為這些人群是收入分配中比較弱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