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商洛之窗訊 文/圖 記者 馬澤平
進入初冬,我市的冬耕也接近尾聲。同一天里,記者在柞水縣紅巖寺鎮盤龍寺村看到兩種不同的冬耕模式:人工挖地和機械耕地的對戰。兩種耕作方式不同反映出當前我市農村土地流轉的困境。
三人一天只挖一畝地
盤龍寺村,以王姓居多,土地一家一戶單獨種植,面積都不是很大,品種以洋芋為主,大多數也種植玉米。
“人工挖肯定辛苦么,但是這里的土地不成片,請拖拉機犁地一畝地100多元錢太貴了。”正和家人在307省道旁挖地的村民老王告訴記者。記者在現場看到,挖地的體力活,顯然讓老王的母親和媳婦有些體力不支,她們不時要休息,擦擦臉上的汗。“到外面掙不來錢,在家沒事挖地能減少開支呀。”老王的母親苦笑著說,她們三人一天最多挖一畝地。她們也想著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洋芋,可是價格不穩定,沒人敢接手這些零碎的土地。
拖拉機沒活干
在距離老王一家三口人工挖地不到一里的地方,龍寺村27歲的王龍正在用拖拉機給鄰居耕地。王龍介紹,前段時間他看小型旋耕機耕地太淺,村民不歡迎,就花了5000多元買了新的拖拉機耕地,想給村民減輕勞作負擔,沒想到麻煩來了。“這家伙耕地深,大家都看中了,但是群眾的地這一塊那一塊的,不連片,有的地方太窄連頭都掉不過來。”王龍說,一天可以耕5畝多地,每畝120元,部分時間都花在路上。他買回拖拉機卻接不上多少活。
盤龍寺是洋芋產出大村,但是大部分村民的種植還是一家一戶式的,王龍希望家鄉的土地流轉能快一點,這樣才能搞機械化耕作,產業化經營,解放不少勞動力,也提高勞動效率。
繞不過的土地流轉
記者調查發現,盤龍寺兩種冬耕模式的背后,是我市目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的現象。種地的收入極其有限,很多青壯年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勞作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而土地流轉不僅可以解決這些情況,還能增加就業,讓農民收入增收,提高農業效益。可是我市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入駐不足,限制了土地流轉。“目前,整體上我市山地眾多,農業產業化生產的投資企業較少,拉動作用還未真正發揮,一些種植大戶、合作社受資金、技術、知識等限制,流轉能力不足,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較滯后,農村就業渠道受阻。”市農業局一工作人員介紹。
在基層農村采訪中,記者還發現部分農戶受長期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束縛,也影響著土地的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步伐。一位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年輕小伙子曾向記者傾訴,他帶著滿腔熱情,看準了一個農業項目,需要100畝土地,村干部也很支持,可是在流轉土地時受阻,很多農戶由于擔心外出務工不穩定,只愿意短期性、季節性流轉,一旦外出務工受阻好隨時回來耕地種田為生。
當前,我市土地流轉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整規范的流轉程序,土地租金、書面合同等缺乏科學管理,農村本身土地地界糾紛較多,大部分村民擔心土地經過流轉成片后,隨著時間推移想要回土地時,又會產生新的土地界址糾紛,還不如安于現狀,免得麻煩不斷。
看來,土地流轉真的要走到農家的田間地頭,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真有不少問題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