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李 西)商洛被外界稱為“戲曲之鄉”,皆因商洛花鼓而得名。商山洛水滋養出的花鼓戲,以獨特的風格、發端民間、植根生活、塑造“小人物”的特點享譽華夏,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當代戲劇園地里的一朵奇葩。
1956年排演的《夫妻觀燈》,一經演出就轟動西安,并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演出活動,演職人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83年,《六斤縣長》被邀請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精彩演出結束后,中央領導人習仲勛等同志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2年花鼓戲《月亮光光》參加陜西省第三屆藝術節,獲得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作曲等八個單項獎。2003年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獲曹禺戲劇文學獎,田漢戲劇一等獎;2004年參加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榮獲文化部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文華新劇目”獎;同年十月進京參加國慶五十五周年獻禮演出,大獲成功。
2014年,根據賈平凹小說《帶燈》改編的花鼓戲《帶燈》與商洛觀眾見面……
商洛山窩窩的花鼓戲緣何會產生如此轟動效應呢?就是因為花鼓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扎根生活,深入民間,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調調。
從《夫妻觀燈》《六斤縣長》《月亮光光》到今年排演的《帶燈》,都“土的掉渣”,舞臺上的任何一個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商山洛水間的“小人物”,都是原汁原味的花鼓老調調,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活脫脫身邊的人上了舞臺。像《夫妻觀燈》,講的是小夫妻兩口子在元宵佳節的時候出去賞燈,當中有段唱腔是“順手取出梳妝鏡啊,放在桌上照面容啊,胭脂水粉抹一點啊,鬢角上戴花兩朵紅”就非常有味道。有一段王小念白,他這樣說的“正月里來春光好,新年新節好快樂,元宵佳節真熱鬧,大鬧花燈放花炮,去年收成實在好,五谷豐登氣象高,終年辛苦到了頭,娃娃拍手老人笑,新年吉祥又如意,和氣生財大家喜”。給我們描述了在元宵佳節去看燈豐收后喜悅的心情。
花鼓戲來自民間,吸收了很多當地方言,增強了它的地域特色,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商洛花鼓戲唱的很多故事都是我們商洛人商洛當地發生的故事,比如《六斤縣長》就是在講縣長去偷雞的故事,里面的一個情節就是講六斤縣長他的老婆朱牡丹在集市上買回了南大嬸作為種雞下蛋的雞,牛六斤知道以后想方設法把雞從家里偷出來又還給了南大嬸這么一個情節。這也就是咱花鼓戲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又非常詼諧幽默,更加生活化,更容易打動觀眾。
《月亮光光》演繹的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戲劇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教授父親蒙冤去世后,女主人公林怡芳和母親為了到遙遠的地方尋找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秦嶺山里工作的哥哥,可當她們走到一個近乎荒蠻的山莊時,母親病逝,林怡芳在善良的山民們的幫助下安葬了母親,之后便留在了這里,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民辦教師生涯…… 該故事取材于一個發生在商洛市柞水縣的真實的感人故事,女主人公林怡芳的原型李玉芳就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從蘭州來的姑娘,在陜西商洛的一個小山溝里,她艱苦辦學三十多年,由于校舍潮濕,她還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這種默默獻身山區教育事業的教師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小人物”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間。
2014年,在商洛市劇團演出的花鼓戲《帶燈》,就是根據賈平凹同名小說《帶燈》改編的,原著本就是“真實的、反映當下現實生活的文字”,而舞臺上的“帶燈”更是活靈活現。帶燈,原名叫螢,暗喻螢火蟲,她是時下中國改革浪潮下鄉鎮的一個普通公務員,在她身上戲劇性地集合了現實生活中“小公務員”的種種糾結、迷茫、痛苦和無奈……帶燈被分配到櫻鎮政府工作,擔任鎮綜合治理辦公室的主任,容貌美麗、孤芳自賞的她有著與眾不同的超然脫俗,她一出場就與這個大環境顯得有一些不合時宜。這部劇始終圍繞“帶燈”這個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展開,沒有華麗的大起大落,也沒有壯闊的波瀾起伏,她就是我們人民大眾的一份子,我們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都體現在了帶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