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水泥路為這個深山中的美麗村莊增添了發展后勁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何曉東)王桂林是2011年12月支部換屆選舉時被村民選為丹鳳縣庾嶺鎮石門塬村黨支部書記的。正是這樣一個中等個子、性格爽朗又和藹可親的中年男子,帶領石門塬村勇于開拓、積極作為,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堅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被當地民眾親切地稱為“硬打硬的村支書”。
班子建設樹信心
上任后的王桂林始終緊盯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這個核心,牢牢扭住班子成員能力建設和全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這兩個關節點,著力在打造過硬支部班子和得力黨員隊伍上下功夫、使長勁。
針對村里黨員理論水平低、服務能力差的實際,他和班子成員一道多方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去跑項目、要資金,先后籌備建成了石門塬村黨員活動室、圖書室,購買一批電教設備,規范和健全了黨員的組織生活。為了更好地方便群眾辦事,他帶頭發動全村的黨員通過板報、報紙和串門交流等形式,到場邊、到田間地頭,充分把政策講清講透,全面推動村干部坐班辦公和黨員“計實卡”制度,每月開展一至兩次的黨員政治思想學習活動。石門塬村2013年被庾嶺鎮評為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
基礎建設暖民心
石門塬村位于庾嶺鎮東部,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628戶2310人,其中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偏遠的東溝、石窯子溝、竹子溝、油簍溝、小石門溝。自2011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王桂林帶領村班子成員逐組、逐戶調查摸底,引導偏遠山溝群眾搬遷至石門塬村移民搬遷點。在村辦公室旁邊建起移民搬遷點。在工程建設的200多天里,他和群眾一起,填地基,挖管道,找匠工。
羅會英是石門塬村七組村民,是抗日烈士羅錦文的后代,今年80歲,丈夫早逝,領養了一個女兒,家境貧寒,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女兒體弱多病,全靠女婿外出做苦力貼補家里。王桂林得知后,來到羅會英家中,對她說:“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們村上的事,更是我自己的事。我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讓你也住上新房。”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王桂林與村支部班子成員協商決定:羅會英盡自己能力出資一部分,村支部籌資一部分,再請求縣民政局解決一部分。通過王桂林與村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羅會英一家人終于如期住上了新房。現在每每提及此事,羅會英都激動地說:“大好人,王桂林是個大好人!”
做了村支書,就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王桂林上任后,首先帶領支部一班人實施了村里道路硬化工程。用了一年的時間,硬化村里主干道10公里,硬化入戶路96條6.8公里,主干道硬化率達到90%,修便民橋3座,村組之間道路暢通,保證了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以前下雨天都不敢出去,出去就踩一腳泥,現在好了,都是水泥路,雨天出門也不怕了。”石門塬村七組的周文芳開心地說。
特色鄉村產業富鄉親
要發展,就得有產業支撐。王桂林的“富村富民”行動一開始,他就成了一匹不知勞累的馬。王桂林未當村支書前曾養豬多年,辦有“千頭養豬場”,具有豐富的養殖經驗。自當選村支書后,耐心的為群眾指導及傳授養殖經驗,積極主動帶領全村150余戶發展生豬養殖,年飼養量達到1500頭,出欄生豬1000頭,按每頭創收600元計算,實現村民純收入60萬元。為帶動村民養殖,忙于為村民指導,王桂林曾一度忽略了自己的養豬場,甚至忘記了自己家里也在養豬,這讓身患高血壓的妻子忙碌不堪且一度誤解。為顧及妻子的病情,王桂林狠狠心一次性出售了自家所有的豬仔,關閉了自家的養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