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張 萍 侯衛峰 周月輝)當多數的農村年輕人都把創業路子瞄準在種植或養殖上時,80后的郭華進卻不走尋常路,在經過一番艱苦打拼后看準了日益興起的婚慶市場。
初次打拼 苦不言棄
郭華進家在柞水縣鳳凰鎮大寺溝村,年幼時家里極度貧困,勉強讀完初中的他看到家里這般光景,決定出去掙錢減輕家里的負擔。在一個遠房親戚的介紹下,郭華進來到了他從未去過的柞水縣城。縣城里的一切都讓他覺得無比新鮮,可是怯弱的他卻不敢抬頭大聲地跟人說話。隨后他便在一個小型的磚廠工作,每個月除了吃住以外,只有200多元工資。
郭華進在磚廠埋頭苦干了兩年,兩年來他省吃儉用攢下了4000元錢,給了家里一部分,自己留了點準備再去廣東闖一闖,也好見見世面。在廣東東莞,又是一段艱苦的日子,他進了一個飾品廠,給半成品首飾打磨拋光,這個工作冬天手因為風機的緣故會凍傷,而夏天拋光的灰塵會使人全身都癢、過敏、紅腫、漰爛,他現在臉上的一些傷疤就是在那時留下的。但他從未因為苦而放棄,半年后因為他的表現出眾,廠里提他做了部門的組長,工資也從原來的1100元上升到了2000元。
瞄準市場 說干就干
2008年,郭華進在東莞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張蘭英,2010年臘月,他們一起回到了久別四年的老家準備結婚。說到結婚,母親遺憾地說:“哎,我們這里啥都有,就是沒個婚慶公司,這要是能請婚慶,結婚就熱鬧多了!”母親的話一下子啟發了郭華進。以前他在外打工,看到城市結婚在婚慶的主持下可熱鬧了,于是他靈機一動,就跟未婚妻商量:“不如咱開個婚慶公司吧!”未婚妻很支持他。婚后不久,一個小型婚慶公司成立了。
店面不大,只有三十來平方米,但也是鳳凰鎮上第一家做婚慶的。做婚慶就要給婚禮攝像,可郭華進對攝像技術一竅不通,無奈之下,夫妻倆一開始只做婚慶用品的生意,閑暇之余郭華進就拿著攝像機不停的練習,練習攝像和剪片。技術熟練后,夫妻倆把業務隨之擴展到做婚慶。那段時間,郭華進只要聽說誰家辦喜事就主動去找人家,免費上門給做婚慶,雖是免費,但也決不含糊,從開店之初,他就下定決心:“結婚無小事,不論錢多少,都要一心一意,從不馬虎,這個生意做的是良心,做的是責任,做的是創新!”就這樣堅持了三個月,生意逐漸好了起來,這也更堅定了郭華進夫婦的信心:一定要把這個生意做強做大做好。
面對困境 迎難而上
一年以后,鳳凰鎮的市場上逐漸出現了競爭者,郭華進敏銳地意識到他也得迅速擴大規模了。
擴大規模先從擴大店面開始,他租下了鳳凰鎮上最高一棟樓的一樓四間門面,占地面積102平方米。當他著手裝修時,問題來了:資金!這一年多來,小本經營,雖說生活不錯,但畢竟剛開始價位低,賺的也不多,現在這個店開下來,房租、裝修、進貨、上道具,怎么也得二三十萬。為了籌措資金,郭華進忍痛把以前那個小店轉讓出去了,看著工商照上“郭華進”的名字被換掉,他心里十分不舍,但為了長久發展,他必須這么做!小店轉了五萬元錢,還是不夠,他又去信用社貸了10萬元的款,東拼西湊下新店終于開張,取名為“天意婚慶”。看著門頭上四個醒目的大字,郭華進心里笑開了花。
新店開業,郭華進夫婦更是用心接待每一位顧客,生意也是相當不錯。隨后他們又雇傭了化妝師、業務員、店面助理,生意是越做越好,如今郭華進的名字在鳳凰鎮周邊也越來越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