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則,以鎮為主導,結合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城鎮化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等多重需要,開展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實現村莊建設規劃與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科學地銜接。在規劃編制中,一方面要順應城鎮化發展走向,著眼長期發展需求,高起點規劃,優化村莊布局,留足發展空間,特別是充分考慮產業、生態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避免盲目建設、先拆后建和無處可建的問題,確保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地域資源承載能力、人文歷史特點和未來發展走向,合理控制建設規模,避免貪大求洋,超出建設能力和發展需求。同時加大規劃執行力度,堅決遏制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和亂占濫建現象,確保村莊建設健康科學發展。
落實遷后資源恢復制度。對搬遷入新村莊的戶,舊房除可用作產業開發外限定時限遷后拆除,恢復原有地貌,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對搬遷規模較大的新村創建新型社區,對遷入規模較小的納入遷入地行政村管理。通過建立管理組織,統籌解決遷入群眾生產生活問題。
謀劃荒置資源開發
農村荒置資源既是村莊變遷中的問題,又是農村產業發展的一個機遇,要把農村荒置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整合零散土地資源,引導當地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群眾回鄉創業,興辦家庭農場,推進規模經營。引導企業和經濟實體采取購買或長期租賃方式,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創辦農業企業,在開發當地資源的同時,就地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充分利用一些偏遠村土地豐富、生態良好的優勢,通過建立互助組織、協會等方式,引導當地群眾積極發展生態立體農業,培育特色產品,建立穩定的本地產業。對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制定保護計劃和措施,特別是結合旅游業發展,在保護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建設一批鄉土氣息濃郁、文化底蘊豐厚、田園風光宜人的村落,在沿續歷史文化傳承的同時,使傳統村落成為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