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設施完備的高壩移民新村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張宏斌 戴協軍)村莊建設是農村發展的“晴雨表”。2003年以來,山陽縣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以陜南移民搬遷為契機,把加大村莊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抓手,一手抓舊村改造,一手抓新村建設,共改造建設新村莊470個,其中建設新村莊118個,村莊總體布局不斷優化,農村設施基礎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中心鎮為支撐、以中心村為支點依山旁河沿路的村莊格局,村莊分散、零亂,設施難配套、人員難集聚的狀況初步遏制,村莊發展呈現整體向好的局面,涌現出漫川小河口、法官僧道關、延坪馬家店、天橋龍洞川、色河陸家灣、銀花湘子店、照川鄭家莊、楊地西坪等170多個村莊布局合理、民居富有特色、群眾生活方便、人居環境優美、功能較為完善的中心村,為全縣城鄉一體化和小城鎮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
村莊環境差異大
山陽縣地域廣闊、地形多樣,高山區、半山區、河谷小盆地、淺山丘陵并存,地區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口素質、思想觀念等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表現在村莊建設上,條件好的村莊洋房小樓遍布,而有些偏遠落后村幾乎清一色是土木結構房屋。從房屋結構類型看,全縣磚木結構房屋為主的村莊834個,占33%,土木結構為主的村莊1116個,占44.16%,無磚木結構房屋的村莊577個,占22.8%。由于地形復雜,建設難度大,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仍較滯后,全縣水電路設施配套不全的村莊仍有700個,占村莊總數的27.7%,有1578個自然村莊無垃圾池,有災害風險的村莊有862個。一些村莊因無垃圾池,垃圾亂堆亂倒,塵土飛揚,污染嚴重,人居環境較差。大部分行政村沒有規劃,村莊是長期自然形成的,加之地形復雜多變,群眾建房隨意性較大,導致整個村莊的住房建設較為分散,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難以共享,不少村莊雜亂無章,村莊面貌也很不整齊。
空殼村逐步呈現
通過積極建設新村莊、著力改造舊村莊,使一些偏遠村人居規模逐漸縮小,全縣自然村莊總數量由2003年的2921個減少到2013年的2527個,總計減少394個,占2003年自然村莊總數的13.49%。村莊數量的減少促成偏遠村人口不斷向中心村聚集,一些較大的自然村落向小城鎮發展,并成為全縣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支撐。
受地形、基礎設施限制,勞務輸出在不少地方特別是邊遠貧困鎮村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部分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群眾遷出故土,一些條件不足的戶則長年甚至合家在外勞務,故居反到成了逢年過節的臨時住所,一些村莊的民居常年關門閉戶,條件差的偏遠貧困村空殼化日漸明顯。據調查,到2013年底,人口外流1/3的自然村莊520個,占總村莊數20.58%,人口外流達1/2的自然村莊有256個,占總村莊數10.13%。
隨著部分村空殼化的趨勢,隨之帶來資源的荒廢。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因村莊變遷荒蕪耕地33029畝;廢棄房屋16787間,因居住較少造成危房13178間;損壞自來水管線10萬米;損壞村組及村莊道路507.6公里,損壞電力線路439.8千米。一些農村校舍和農田水利設施也受到不同程度損害。
隨著村莊建設的推進,一些有一定歷史積淀和特定建筑風格,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較快消亡,在近郊、沿路地段,幾乎找不出有傳統意義的完整村落,偏遠鎮村的傳統村落也因人口流失和搬遷加快受到危脅。
科學布局村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