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趙曉翔)炎炎夏日,走進洛南縣柏峪寺鎮茶房村,移民高樓一幢幢,石坎梯田鱗次櫛比,青翠的煙葉長勢喜人,一株株核桃碩果累累,處處呈現生機勃勃景象。這一切要歸功于洛南縣柏峪寺鎮社會管理辦兼計生辦主任、茶房村支部書記陳永春。
千年旱塬引甘泉
2013年5月7日,對柏峪寺鎮茶房村群眾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短短兩年時間里鎮上第四次為他們村選派來了村支書,看到選派來的村支書竟是個30歲出頭的“碎娃娃”,大伙忍不住連連搖頭。
茶房村地處旱塬之上,全村832口人分散居住在兩條溝三道梁上,群眾用水靠澇池積水,麥子靠牛碾,沒有穩定產業,人心渙散,2011年茶房村被定為村級農村城鎮化推進村。作為村支書擔子重、壓力大,領導群眾期望高,全鎮無一人愿接這“燙手的山芋”,之前三位村支書曾連續辭職,面對這個局面,人們不免為陳永春捏了一把汗。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陳永春下定決心要干出個樣來。面對陌生環境,村內復雜的矛盾,陳永春沒有畏懼,他挨家挨戶上門與群眾談心,幫群眾下地干活,很快就和鄉親們打成一片。陳永春決心要為這千年旱塬引來甘泉。他爭取到80萬元資金,邀請水利專家確定好引水方案,帶領群眾日夜奮戰,斬荊棘,搞爆破,挖坑基,鋪管道,一米一米地艱難推進。憑著這股不服輸精神,經過3個多月努力,硬是為這條千年旱塬引來了甘泉。二組雷興民老人高興地說:“我活了80多歲,沒想到這流淌千年的洛河水還能上塬。”
初戰告捷,群眾的疑慮打消了,換來了由衷的佩服。陳永春勁頭更足了,他爭取資金為村上通上動力電,為全村4個組鋪上了通組水泥路,解決了千百年來群眾吃水、出行、用電難問題。
扶貧脫困新模式
在調研中,陳永春發現茶房村土地雖然干旱,但人少地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如何有效利用好這些土地?如何幫助群眾快速富起來?
他結合茶房實際確定烤煙、生豬、核桃三大產業,用活用足土地流轉政策,將平整、光照充足的田地化零為整流轉給烤煙大戶,將撂荒地、溝壑地栽植核桃和修建圈舍。陳永春在村里成立茶豐烤煙專業合作社、茶富養豬專業合作社、茶美核桃專業合作社三個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產業大戶+基地”的形式大力發展產業。同時,他爭取資金修建了集箱式烤煙烘烤爐5座,鋪設了2000余米煙水配套系統,修建烤煙機耕路,為群眾免費購買核桃樹苗,積極培育產業大戶。截至2013年底,全村煙田由2012年178畝增加到1060畝,烤煙大戶發展到44戶,新核桃建園600畝,飼養生豬3300頭,農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3500元提升到7329元。
“后進村”變成“先進村”,群眾們打心眼里喜歡上這位外來的“娃娃”村支書。
走出農村城鎮化新路子
當前,城鎮化發展出現了諸多爭論,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愁。作為市縣“一城四鎮一村”的唯一一個整村搬遷村級示范城鎮化推進村,在推進過程中,無成型模式去借鑒,陳永春也曾一度失去方向和信心。
“苦惱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實干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陳永春告勉自己。根據縣上總體規劃,陳永春提出了重造茶房美麗新家園,建設洛河岸邊第一村的目標。他出資帶領群眾到景村、古城等地參觀,聘請城建、扶貧等部門為群眾答疑,很快得到群眾的支持。在陳永春的引領下,茶房新村建設工作順利展開,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目前已完成投資1300余萬元,一期80戶的4棟移民安置樓已完工,村級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衛生室建成投用,文化廣場正在緊張施工中,一個新型社區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我決心帶領茶房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通過三年時間把茶房建成新農村樣板村,讓群眾和城里人一樣過上好日子……”面對將來,陳永春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