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永樂鎮栗園村“雙包雙促”工作見聞
(商洛日報 記者 李思杰 通訊員 周燁明)七月,火一般的季節,熱浪滾滾,卻絲毫抵擋不住鎮安縣永樂鎮栗園村一組村民祝志慶實現夢想的激情。她對記者說:“到這個月底,村上給我們建的豆芽房就完工啦,長豆芽的條件好得很,我有信心把生產規模再搞大些,帶著鄉親們一塊致富。”
祝志慶在村里長了十幾年的豆芽,她所長的豆芽口感好,品質好,不愁銷路,愁的是規模小、利潤薄,她做夢都想擁有自己的豆芽房。但丈夫過世了,小兒子患癲癇得醫治,家里的經濟條件無法幫她圓夢。這次,她得益于在全市開展的“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跟她結成幫扶對子的鎮安縣政府辦干部汪盛林十幾次到家里了解情況,分析現狀,精心謀劃,扶持她盡快壯大產業,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栗園村位于鎮安縣西部山區,距縣城僅4公里,有貧困戶128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6%,有特困戶74戶,占全村總戶數的20%。該村雖然離縣城較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但因病因災、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沒有特色產業等因素致貧返貧的貧困戶所占比例依然較高。
在“雙包雙促”扶貧攻堅中,栗園村在縣政府辦的幫扶下,通過一個月的實踐,形成了對象精準重公平、措施精準重產業、扶貧精準重持久“三個精準”的幫扶方案,探索出了支部引領、部門包扶、合作社承載的扶貧新路子。
支部引領 讓真正的貧困戶成為幫扶對象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栗園村始終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而提高了黨支部的戰斗力,為建設美麗富裕鄉村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村黨支部積極落實黨的各種好政策,千方百計想辦法壯大咱們村的‘一村一品’板栗產業?,F在全村近四成林地栽植和嫁接了板栗,群眾脫貧有了希望。”村民劉才學對記者說。
栗園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頭雁和核心骨干作用,結合村情實際和群眾意愿,多方爭取資金,帶領村民修通了連組水泥路,解決了全村人的飲用水問題,并在四組銀洞灣建成了能容納200多戶的移民搬遷點,讓偏遠深山農戶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新房,生病就醫、孩子上學更加方便。同時,積極引導村民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體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使栗園村處處呈現出安樂祥和的喜人局面。
今年的“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展開后,栗園村黨支部一班人鼓足了啃下貧困硬骨頭的勇氣,下定了讓貧困戶徹底脫貧的決心。為了讓真正的貧困戶得到幫扶,該村黨支部采取程序保障和公正保障兩種辦法,確保扶貧對象的精準。設定了“個人報、群眾評、三方查、結對子、兜底線”五個程序,把識別權交給群眾,充分發揚民主,讓老百姓用他們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更貧困。在全面摸底階段,栗園村群眾個人申報128戶,公開公示群眾評議后達到扶貧標準90戶,經過三方查最終確定貧困戶61戶,貧困線以下兜底13戶。同時,村上還成立了由5名群眾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自始至終參與扶貧工作對象確定的全過程。在確定過程中,實行群眾舉報制度,一旦被舉報,經查實即取消包扶資格。
“這次我們村上選擇的扶貧對象很公平,在第一次公布的時候,有3戶因群眾反映不公,從名單上拉了下來。這次對象選的準,沒有優親厚友,沒有扶富不扶貧。”村民陳康建道出了這次遴選扶貧對象的過程。
干部包扶 給貧困戶找到脫貧門路
栗園村村主任連世發把“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與以前的扶貧活動進行對比,他說:“以往的扶貧就是政府來了給貧困戶送些米面油和幾百元的慰問款,一吃一花就沒了。今年政府搞精準扶貧,就是一對一地進行幫扶,還建設廠房,找一些致富門路,幫助村民們發展長豆芽、養豬、養雞,讓大家以后有個長期的收益鏈條,讓這些扶貧戶有新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