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保險業一把手培訓班上表示
他認為,目前中國保險業的高現金價值業務存在預期收益高、產品期限短、保障功能弱、資本占用大四大風險隱患,資金運用存在壞賬風險、錯配風險、道德風險三大風險
編者按: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第三屆保險業一把手培訓班上鮮明地指出了保險業目前的問題,包括高現金價值業務存在的預期收益高、產品期限短、保障功能弱、資本占用大四大風險隱患,以及資金運用存在的壞賬風險、錯配風險、道德風險等。這并非危言聳聽,無論是保費數據反映出的行業目前整體情況,還是前海人壽等險企的個案,都印證了項主席的說法。
■本報見習記者 蘇向杲
2014年5月24日,成都,在保險業連續第三年舉辦的一把手培訓班上,中國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表示,目前中國保險業的高現金價值業務存在預期收益高、產品期限短、保障功能弱、資本占用大四大風險隱患,資金運用存在壞賬風險、錯配風險、道德風險三大風險,行業同時存在保險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從獨家獲得的講話稿中發現,在形容險企冒的這些風險之時,項俊波甚至用到了“打政策擦邊球”“在刀口上舔血”等語句,足見問題的嚴重性。
高現金價值業務四大風險隱患
對于高現金價值業務的風險,項俊波首先列舉了一組數據,即今年一季度,壽險高現金價值業務井噴式增長,保費收入2765億元,占同期壽險業新單保費的比重達64%,占壽險業總保費的比重達42%。
項俊波認為,這反映出一些保險公司受近年來民間借貸利率高企的影響,打政策擦邊球,忽視成本和風險進行業務擴張,同時也暴露出保險業“保險產品融資化、長期業務短期化、新單業務躉交化”的問題。
項俊波稱,目前,高現金價值業務的風險基本處于可控范圍,但風險隱患正在快速增加,需要引起警覺,具體來看,主要有四大風險隱患。
一是預期收益高。高現金價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一般達4%-7%,再加上2%-3%的手續費率,總的資金成本普遍在6%-9%左右,給保險投資和管理帶來了很大壓力。
二是產品期限短。為提高產品吸引力,部分公司將產品期限設置為1-3年,有的實際上甚至只有幾個月。短期負債要覆蓋高額成本,保險公司不得不將這些資金配置到收益高、期限長的另類資產上,導致“短錢長用”,容易引起經營波動。
三是保障功能弱。這類披著“保險”外衣的產品,幾乎不具備保障功能,一旦收益率達不到客戶期望,就會面臨不小的退保壓力。
四是資本占用大。這類產品普遍對資本金消耗較快,影響公司償付能力。目前,高現金價值業務已經成為一些中小公司的主要業務來源,有多家公司的保費占比甚至超過90%,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正在快速積累。
資金運用三大風險
在資金運用上,項俊波指出,行業存在壞賬風險、錯配風險、道德風險。
首先是壞賬風險。目前,保險資金運用涉及地方融資平臺的有3450億元,涉及投資性不動產的有747億元,涉及信托產品的有203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18.8%、8.5%、41.2%。宏觀經濟增長放緩,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分化,地方債務風險隱憂增加,“這些投資領域容易出現局部不良資產或金融風險,如不注意,保險資金可能成為接盤者。”
其次是錯配風險。項俊波表示,一些保險公司利用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快速吸金,聚集大量短期資金,將其配置到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信托計劃等非短期資產上,企圖賺一筆就跑,甚至在刀口上舔血。這類業務的實際負債期限往往僅為幾個月到一兩年,而資產期限大多為5-7年,形成“短錢長用”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最后是道德風險。一些保險公司儼然成為控股股東的融資平臺,借助資管通道進行利益輸送、內幕操作等違法違規交易,甚至虛增資本金和償付能力,有些除了公司極少數實際控制人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錢去哪了”,且金額動輒幾億元甚至數十億元。
商業模式效率低下
項俊波表示,保險經營成本高,與現有商業模式效率低下有很大關系。
“現在有的公司主打理財產品,與基金、信托等金融同業有很高的雷同性,但機構、人員、系統等軟硬件均是按照傳統保障型產品進行配備的,經營成本怎么可能有優勢?”
項俊波提到,現在行業對渠道掌控能力偏弱,議價能力偏低,像車險渠道,幾十億元、上百億元資本的保險公司輕易被幾百萬元資本的4S店綁架,明給暗送,車險手續費成了很多4S店的最大收入來源。
而從稅負看,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保險業稅率偏高、稅收優惠政策偏窄。前段時間,保監會以代擬起草《若干意見》為契機,加大與財稅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目的就是要從稅收上為行業減負。
對于互聯網保險,項俊波提到,這兩年,互聯網保險發展很快,2011年-2013年,國內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從28家增加到60家,保費規模從32億元增長到291億元,年均增長202%。一些小額網絡保險發展十分迅速,涉及客戶上億。